
[genuine talent;real learning] 真實的學問;塌實而有根底的學問
那對子…對于徒有虛名并無實學的人,你們看,像不像?——《改造我們的學習》
(1).切實有用的學問。 宋 朱熹 《中庸章句》題解引 程子 曰:“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三國演義》第四三回:“公好為大言,未必真有實學。” 清 黃景仁 《将為北行留贈沉楓墀》詩:“方今重實學,大義了無昧。” 胡蘊玉 《<中國文學史>序》:“ 乾嘉 之世,文網日密,而奇才異士,無以自見,争言漢學,析辯異同,以注疏為文章,以考據為實學。”
(2).指有實學之人。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三:“ 嶺 表荒遠,督 粵 學者,往多不舉其職。獨 惠半農 學士 士奇 輶軒所屆,砥課生徒,甄拔實學,一藝必録,苞苴不行。”
“實學”是中國思想史中的重要概念,其内涵隨曆史發展而演變,核心強調“崇實黜虛”和“經世緻用”。以下是詳細解釋:
實學指真實而有根底的學問或才能,與虛名、空談相對。例如《三國演義》中評價諸葛亮“有虛名而無實學”,《紅樓夢》也以“毫無實學”批評浮誇之人。
廣義實學
先秦時期已萌芽,指注重現實、講求實用的學問。儒家傳統中的“利用厚生”“實事求是”等思想為其源頭,如孔子強調道德實踐,司馬遷在《史記》中推崇務實精神。
狹義實學
形成于北宋,興盛于明末清初至洋務運動前,持續約800年。主要針對理學空談弊端,主張“實體達用”,即通過實際學問解決社會問題,代表思潮如顧炎武、黃宗羲的經世思想。
實學傳播至朝鮮、日本後,與本土文化結合,形成朝鮮實學(如李瀷、丁若镛)和日本實學(如荻生徂徕),成為東亞思想交流的重要紐帶。
學界對明清實學的定位存在不同概括,如“反理學思潮”“早期啟蒙思想”等,但其作為儒家思想向近代轉化的橋梁地位被廣泛認可。
實學既是學問評價标準(真才實學),也是思想流派(經世緻用),其精神至今對學術與社會實踐仍有啟發意義。
《實學》指的是一種注重實踐和實際的學風和學術思想。它強調通過實踐來積累知識和經驗,追求真實和實際的學問。
《實學》由“宀”和“子”兩個部首組成。
“宀”是一個漢字部首,表示“室内”、“屋頂”的意思。在拆分中,它通常位于字的上方。
“子”也是一個漢字部首,表示“兒子”、“男孩”的意思。在拆分中,它通常位于字的下方。
《實學》的筆畫數為7畫。
《實學》一詞的來源于中國古代儒家學派的思想。繁體字中的《實學》為「實學」。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實學》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它的部首“宀”在古代會被寫作“宀兒”,而部首“子”可能寫作“孑子”。這些變化主要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文化的發展而逐漸改變的。
1. 《實學》注重實踐,幫助學生了解真實的世界。
2. 他倡導《實學》,鼓勵學生通過實踐來提高自己的知識和技能。
1. 實踐:指通過實際行動來驗證和應用理論。
2. 學問:指學習和掌握知識的過程。
3. 學術:指學習的範疇和領域。
近義詞:實用、實在。
反義詞:虛學、空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