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人口征稅。《漢書·蕭望之傳》:“今有西邊之役,民失作業,雖戶賦口斂以贍其困乏,古之通義,百姓莫以為非。以死救生,恐未可也。” 顔師古 注:“率戶而賦,計口而斂也。”
“口斂”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基本定義
指古代根據人口數量征收賦稅的方式,即“計口而斂”。這一用法在《漢書·蕭望之傳》中有明确記載:“雖戶賦口斂以贍其困乏”,顔師古注解為“率戶而賦,計口而斂”。
曆史背景
該詞反映了古代稅收制度的特點,尤其在戰争或災荒時期,政府通過“戶賦口斂”緩解財政壓力,但可能加重百姓負擔。例如西漢時期因邊疆戰事頻繁,采用此類征稅方式(見《漢書》記載)。
部分現代釋義提到“口斂”可表示“在言行表情上收斂自己,不輕易表露情感”,強調自控與謹慎。但這一用法未見于傳統典籍,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引申或拆分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口斂”的核心含義為古代稅收制度中的按人口征稅,屬于曆史術語;現代引申的“言行收斂”義項使用較少,需謹慎參考。如需深入研究,可查閱《漢書》原文及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
《口斂》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閉嘴、不吐露、不透露。它可以形容一個人謹守秘密、不暴露内心想法的行為。
《口斂》的部首是“口”,拆解為“⺈”(丨丨)和“台”(亠),總共有8個筆畫。
《口斂》的字源有兩個:一是“敏而好學”;二是“吉語言之散”。“敏而好學”指的是一個人聰明好學,能夠迅速接收新知識,心思靈敏;“吉語言之散”則指的是一種吉祥語言的散播。
在繁體字中,口斂的寫法為「口斂」。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口斂的形狀稍有不同。古人将“口”字的兩個丨形狀分開,且上面加上了額外的橫線,形成了“㐬”(口)的寫法,後面加上“臣”(亻),總共有9個筆畫。
他一直口斂如瓶,從不洩露公司的秘密。
相關的詞語有:口風、口吻、口碑、口供、口才等。
與《口斂》意思接近的詞語有:閉口、緘口、密嘴等。
與《口斂》意思相反的詞語有:張口、吐露、透露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