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ull-witted;obtuse;stupid] 愚笨遲鈍
賦性魯鈍
粗率,遲鈍。《禮記·檀弓下》“ 容居 ,魯人也” 漢 鄭玄 注:“魯,魯鈍也。” 陸德明 釋文作“魯頓”,謂“本亦作鈍”。 唐 張鷟 《朝野佥載》卷四:“言詞魯鈍,智不逾俗,才不出凡。” 明 方孝孺 《與黃希範書》:“僕自視資甚陋,業甚淺,無趨走唯諾之才,有樸訥魯鈍之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九回:“生下兩個兒子,大的名叫 柳清臣 ,才一十八歲,還在家裡讀書,資質向來魯鈍,看着是不能靠八股獵取科名的了。”
“魯鈍”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析:
1. 基本含義
指人思維遲鈍、反應遲緩,缺乏敏銳性。該詞由“魯”和“鈍”組合而成:
2. 使用場景
多用于形容人在思考、表達或行動上的笨拙與遲緩,例如:“他雖賦性魯鈍,但勤能補拙。”
3. 近義詞與反義詞
4. 古籍例證
5. 現代延伸
除形容智力外,也可指語言或行為的粗率,如明代方孝孺自述“有樸讷魯鈍之累”。
總結來看,“魯鈍”既包含先天愚笨,也涵蓋後天表現的不靈敏,需結合語境理解其貶義或中性色彩。
魯鈍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一個人或事物反應遲緩、不靈敏、思維遲緩的狀态。這個詞的詞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它的拆分部首是“魚”和“工”,筆畫總數為14。
“魯鈍”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魯頓」。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魯鈍可以寫作“魯頓”或“魯鈍”。這些寫法都是通過使用不同的部首和結構來形成的。
他的反應很魯鈍,對待問題總是需要很長時間來作出決定。
衰魯(指衰落至極)、魯痛(形容痛苦而凄涼的樣子)、魯莽(指行動魯莽、不加考慮)。
遲緩、遲鈍、愚笨。
敏捷、聰明、靈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