遐方絶壤的意思、遐方絶壤的詳細解釋
遐方絶壤的解釋
見"遐方絶域"。
詞語分解
- 遐方的解釋 猶遠方。 漢 揚雄 《長楊賦》:“是以遐方疏俗,殊鄰絶黨之域,自上仁所不化,茂德所不綏,莫不蹻足抗首,請獻厥珍。” 唐 白居易 《題郡中荔枝詩》:“已教生暑月,又使阻遐方。” 清 曹寅 《粵中丞
- 絶壤的解釋 極遠的地區。 宋 陸遊 《上殿劄子》之三:“雖遐方絶壤,皆當梯航而至矣。”
專業解析
“遐方絶壤”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四字詞組,通常指極其偏遠、人迹罕至的邊遠地區。從構詞角度分析:
- “遐方”:由“遐”(遠)與“方”(地域)組合而成,見于《漢語大詞典》釋義為“遠方”,如《漢書·禮樂志》載“遐方疏俗,殊鄰絕黨之域”。
- “絶壤”:由“絶”(隔絕)與“壤”(土地)構成,強調地理隔絕狀态。此詞在宋代文獻中多見,如歐陽修《〈唐政典〉序》稱“雖在絶壤幽僻之鄉,猶被其澤”。
整體含義指地理與文化雙重邊緣化的區域,常帶有“與中原文明相隔”的語境色彩。例如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評述:“遐方絶壤之民,亦漸被聲教”,體現古代對邊疆地域的認知框架。該詞組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于曆史文獻研究與文學創作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遐方絶壤”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xiá fāng jué rǎng(注音:ㄒㄧㄚˊ ㄈㄤ ㄐㄩㄝˊ ㄖㄤˇ),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釋義
指邊遠偏僻的地區,與“遐方絕域”同義。
- 遐:遙遠;方:地域;絕:極遠或隔絕;壤:土地。合起來形容極偏遠、難以到達的地方。
出處與例句
- 宋代陸遊《上殿劄子》:
“慶曆皇佑之盛,複見于今,雖遐方絕壤,皆當梯航而至矣。”
(意為:如今重現了慶曆、皇佑年間的盛世,即使是極偏遠之地,也能通過舟車抵達。)
近義詞與用法
- 近義詞:遐方絕域、窮鄉僻壤、天涯海角。
- 用法:多用于書面語,描述地理或文化上的偏遠區域,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正式文章。
補充說明
該成語強調地理位置的隔絕性,常隱含“與中心文明區域距離遙遠、交流困難”的語境。如需更多例句或詳細解析,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阿毑奧李拜鬥百則班駮陸離逼拷不患捕論才明殘照常篇昌興讒枉齒決出谷遷喬漎漎翠樓翠籙風緩撫兵負戾幹贽告甯官程鼓風機過瘾蓇蓉古澀鴻飛霜降會喜佳節監官較士解星娟秀巨舋苦口惡石廓張廊宇聯佩臨别贈言立適懜懜民約瞟一眼棄咎輕賦薄斂啓手足起原圈地缺謬時态收掘衰德隨意屯衙維管束穩足嚣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