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陶缶的意思、陶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陶缶的解釋

指 戰國 趙 蔺相如 逼 秦王 擊缶事。見《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 唐 馬總 《意林·胡非子》:“登高陟危,鵠立四望,顔色不變,此陶缶之勇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陶缶,漢語詞彙,指一種用陶土燒制的盛器或樂器。其釋義可從字源、器物特征及文化内涵三方面闡述:


一、字義解析

  1. “陶”

    指材質與工藝,即用黏土塑形後經高溫燒制而成的器物。《說文解字》釋:“陶,再成丘也,從阜匋聲”,後引申為陶器制作。

  2. “缶”

    本義為瓦器,《說文解字·缶部》:“缶,瓦器,所以盛酒漿”。其甲骨文字形象器皿之形,後亦指打擊樂器。


二、器物特征與用途

  1. 形制

    小口、大腹、平底,或有蓋,屬古代常見貯物容器,用于盛放酒、水或糧食。

  2. 功能演變
    • 生活用具:先秦時期為日常盛器,《禮記·禮器》載“五獻之尊,門外缶,門内壺”。
    • 樂器:演化成打擊樂器,如《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中“秦王為趙王擊缶”。

三、文化象征

  1. 禮器與民俗

    周代列為“八音”之一(土類樂器),亦用于祭祀。《周易·坎卦》有“樽酒簋貳,用缶”,體現簡樸之禮。

  2. 文學意象

    詩詞中常象征質樸或鄉野情趣,如陶淵明《歸園田居》“漉我新熟酒,隻雞招近局”隱含缶器使用場景。


參考資料

(注:因未搜索到可驗證的線上權威鍊接,此處僅标注文獻來源,建議查閱紙質典籍或學術數據庫獲取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陶缶”一詞的解釋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1. 字面含義
    陶缶是古代盛裝酒漿的瓦制容器,器型特征為大腹、小口,部分帶蓋。雖以陶制為主,但曆史上也存在銅制缶器。

  2. 曆史典故
    該詞特指戰國時期趙國蔺相如迫使秦王擊缶的外交事件。據《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記載,秦王在渑池會上羞辱趙王,蔺相如以智勇脅迫秦王擊缶,維護了趙國尊嚴,成為“以弱制強”的經典典故。

  3. 引申釋義
    唐代馬總在《意林·胡非子》中引用“陶缶之勇”,比喻臨危不懼的氣節,如“登高陟危,鵠立四望,顔色不變”即是對此典故的化用。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器物本義與曆史事件引申義,典故細節可參考《史記》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寶攤焙治比竹蒼勁讒铄陳浮吃飯家夥池氈丑聲遠播大渾家丹鳳定情地王鵝眼錢方喪蜚紅墳陵腐庸幹傺剛性甘鸩歌迷戈磔公了詭辯術皡天罔極橫施嘩讙黃骢曲愰惚化權矜怛駿波虎浪鞫系梁丘連眉烈婦流移失所镂脂剪楮内室昵厚疋丢撲答淺見虬珠入值灑瀝栅極深睡審圖壽對束紡嵩厚谇喧台甫通玄忘味萬全偉然五字句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