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弓衣。《周禮·考工記·輈人》“弧旌枉矢以象弧也” 唐 賈公彥 疏:“以衣韜其弓,謂之弓韜。”
“弓韬”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析:
指弓的套子(即弓衣),用于收納和保護弓箭。這一解釋源自《周禮·考工記》的唐代注釋:“以衣韬其弓,謂之弓韬”。其中“韬”本義為劍或弓的套子(《說文解字》),後引申為“隱藏、收納”之意。
部分現代解釋将其擴展為用兵策略的象征,認為“弓”代表武力,“韬”指兵法謀略,組合後比喻戰争中的智慧與計謀。但此用法多見于現代語境,古代文獻中更側重其本義。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語境判斷詞義,優先參考《周禮》等古籍中的本義解釋。
弓韬(gōng tāo)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弓”和“韬”兩個字組成。
“弓”字的部首是“弓”,總筆畫數為三畫;“韬”字的部首是“韋”,總筆畫數為十八畫。
“弓韬”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軍事經典《孫子兵法》中的一句話:“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廟指的是軍事會議讨論之處,而“算”則是指推算、謀劃。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戰争之前,能事先推算、謀劃,把握主動權的一方往往能夠取得勝利。後來人們把這種謀略和計算能力稱之為“弓韬”。
繁體字中,“弓”字和“韬”字的形狀與簡體字基本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和今天有所不同,但“弓”字和“韬”字的基本形狀并未發生太大的改變。
1. 他精通弓韬,出色地領導了整個軍事行動。
2. 在商戰中,善于運用弓韬可以大大提升競争力。
弓箭、韬略、廟算、戰略
兵法、軍略、戰策
無計可施、無謀之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