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出賣耕牛,購買武器去從軍。 宋 邵伯溫 《聞見前錄》卷六:“既四夷以來王,料 契丹 而安往?又何必勞民動衆,賣犢買刀?”
“賣犢買刀”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出賣耕牛,購買武器去從軍。
引申含義
反映古代社會因戰亂導緻百姓被迫放棄生産、投身戰争的現象,隱含對勞民傷財的批判。
“戰事頻發,百姓不得不賣犢買刀,田地荒蕪。”
“天下太平後,官府鼓勵士兵賣刀買犢,重歸農耕。”
需注意與“買犢賣刀”區分,後者是“賣刀買犢”的誤寫,含義相反。
如果需要更詳細的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成語典故辭典》。
《賣犢買刀》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用賣掉年幼的家畜來買刀器,比喻舍得犧牲本質利益而追求眼前一時的小利益。該成語常用于形容個人或集體為了短期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的行為。
《賣犢買刀》這個成語的部首是「卩」(丨字右上方的小印),它屬于「卩部」。按照部首進行拆分,可以分成「卩+犬+刀」。
根據漢字總筆畫數,「卩」有2畫,「犬」有4畫,「刀」有2畫,所以整個成語一共有8畫。
《賣犢買刀》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戰國策·趙策四》中的記載。故事中,趙國将軍趙勝為了購買名劍,不惜賣掉了自己養在家裡的鬥牛犢。這個故事成為後來這個成語的來源。
《賣犢買刀》的繁體字為「賣犢買刀」。
在古時候,《賣犢買刀》的「卩」字寫作「㐬」,「刀」字寫作「刂」,其餘部分與現代寫法相同。
1. 他為了暫時的利益而不顧長遠,在生意上不斷地賣犢買刀。
2. 一些政府官員為了短期的政績而不斷賣犢買刀,最終損害了人民的利益。
賣笑、買賣、賣國、買入、刀光劍影、刀砍斧劈
損人利己、橫行霸道、得寸進尺
舍己為人、大公無私、自利自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