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攻擊;彈劾。 唐 元稹 《論教本書》:“目不得閲淫豔妖誘之色,耳不得聞優笑淩亂之聲,口不得習操斷擊搏之書,居不得近容順陰邪之黨。” 唐 司空圖 《題<東漢傳>後》:“苟厲鋒氣,果於擊搏,道不能化,力不能制,是将濟時重困,故 元禮 之徒,終緻鉤黨之禍。” 宋 司馬光 《優老劄子》:“近歲以來,大臣高年者皆不敢自安其位,言事者又欲以擊搏大臣為名,從而攻之,此豈為臣盡忠至公之道哉。”《續資治通鑒·宋神宗元豐元年》:“ 确 ( 蔡确 )以擊搏進, 吳充 素惡其為人。”
(2).謂以嚴刑峻法治理。 唐 元稹 《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策》:“若憯斷擊搏之,則将轉移於溝壑。” 明 唐順之 《戶部郎中林君墓志銘》:“其始令 麗水 也,或以 麗水 巖邑,非擊搏不可集事。”
(3).鬥争,奮鬥。 宋 蘇轼 《霍光論》:“夫欲有所立於天下,擊搏進取,以求非常之功者,則必有卓然可見之才,而後可以有望於其成。”
(4).出擊。《宣和畫譜·郭乹祐》:“如畫鷹隼,使人見之,則有擊搏之意,然後為工。”
(5).指相打,相鬥。 明 張居正 《雜著》:“雷亦非陰陽擊搏之氣。”《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説罷便兩相擊搏,滾入水中。” 清 采蘅子 《蟲鳴漫錄》卷二:“少頃,掣劍亂舞,作擊搏狀。”
“擊搏”是漢語中具有動态意象的複合動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源構成 該詞由“擊”(敲打、攻打)和“搏”(對打、抓取)兩個動詞性語素并列組成,符合《說文解字》對形聲兼會意字的造字規律。這種構詞方式常見于古代軍事術語,如《孫子兵法》中“擊其惰歸”的戰術概念。
二、本義與引申義
三、現代語義分層
四、語義辨析 與近義詞“搏擊”存在語素順序差異:“擊搏”側重攻擊主動性,“搏擊”強調對抗交互性,這種差異在《現代漢語同義詞詞典》中有詳細辨析。
(參考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注》;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
關于“擊搏”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綜合多個來源分析:
攻擊與彈劾
指用武力或言語攻擊他人,或對官員進行彈劾。如唐代元稹在《論教本書》中提到“操斷擊搏之書”,體現此意。
嚴刑峻法治理
強調通過強硬手段整頓秩序。如元稹在《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策》中用“憯斷擊搏”描述嚴苛治理。
鬥争與奮鬥
宋代蘇轼《霍光論》中以“擊搏進取”比喻為實現目标奮力拼搏。
建議參考高權威來源(如、2、7)獲取更嚴謹的釋義,其他網頁可輔助理解引申用法。
傲物絆住暴滅辯惠不誼不墜吃太平飯沖齡詞峯貸施點手劃腳頂門火惡虐飛塵腐庸改步光駕規饬駭政合匏皇祖疆索井廬警阙金聖人棘土苦船愧汗拉晚兒靈關論箸落黑滿清末造髦哲馬賽克綿山蒲飲青禁客清夜扪心荃察趨炎趕熱日參喪亂詩貌事色束拘鎖肚壇坎同邦投井徒負虛名屯防圍範下才下來相機嚣垢狹中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