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大禹谟》:“帝乃誕敷文德,舞幹羽于兩階,七旬 有 苗 格。” 孔 傳:“讨而不服,不讨自來,明禦之者必有道。 三苗 之國,左 洞庭 ,右 彭蠡 ,在荒服之例,去京師二千五百裡。”後因以“格苗”謂邊民臣服。 嚴複 《主客平議》:“屬者之不振,正綱常名教之不張,張則格 苗 貢雉之盛,可復見於今日。”
“格苗”是一個源自《尚書》的典故詞彙,其含義與古代邊民臣服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源與典故
出自《尚書·大禹谟》記載:“帝乃誕敷文德,舞幹羽于兩階,七旬有苗格。”
描述大禹以文德感化三苗部落,而非武力征伐,最終使其主動歸順。後孔安國注疏提到“讨而不服,不讨自來”,強調德政的感召力。
本義與引申義
構詞解析
該詞多用于古文或曆史文獻,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
《格苗》是指一種傳統的民間舞蹈。這種舞蹈以動作敏捷、節奏鮮明著稱,常常在慶祝活動和民間節日中表演。
「格」為拆分部首「白」,共4畫;「苗」為拆分部首「艸」,共8畫。
「格苗」這個詞在漢語中源于民間舞蹈的名稱,它體現了古代人們對舞蹈的熱愛和創造力。
格苗(繁體字:格苗)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略有不同,「格苗」可能會寫為「格苗」。
我們在慶祝活動上看到了一場精彩的格苗表演。
格舞、苗腿、表演、舞藝
民間舞蹈、鄉土舞蹈
現代舞、古典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