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苗的意思、格苗的詳細解釋
格苗的解釋
《書·大禹谟》:“帝乃誕敷文德,舞幹羽于兩階,七旬 有 苗 格。” 孔 傳:“讨而不服,不讨自來,明禦之者必有道。 三苗 之國,左 洞庭 ,右 彭蠡 ,在荒服之例,去京師二千五百裡。”後因以“格苗”謂邊民臣服。 嚴複 《主客平議》:“屬者之不振,正綱常名教之不張,張則格 苗 貢雉之盛,可復見於今日。”
詞語分解
- 格的解釋 格 é 劃分成的空欄和框子:格子紙。方格兒布。 法式,标準:格局。格律。格式。格言。合格。資格。 表現出來的品質:格調。風格。人格。國格。性格。 阻礙,隔閡:格格不入。 擊,打:格鬥。格殺。 推究:格
- 苗的解釋 苗 á 初生的植物或沒有秀穗的莊稼:禾苗。麥苗。樹苗。幼苗。苗子(亦喻繼承某種事業的接班人)。苗而不秀(隻長苗而不秀穗,喻本身條件雖好,但沒有成就)。 形狀像苗的:火苗兒。 某些初生的飼養的動物:魚苗
專業解析
"格苗"是一個相對生僻的詞語組合,其核心含義需追溯至中國古代典籍,特别是儒家經典《尚書》。以下是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進行的詳細解釋:
一、 字義溯源與基本含義
- 格 (gé): 在此語境下,主要取其古義“來,至”,引申為“歸順”、“降服”、“感化”。此義項源自《尚書》等上古文獻,如“格于上下”(《尚書·堯典》)、“格爾衆庶”(《尚書·湯誓》)。
- 苗 (miáo): 指“三苗”,是中國上古傳說中活躍于長江中遊流域的一個強大部落或部落聯盟,常與中原的堯、舜、禹政權發生沖突。在《尚書》中,“苗”或“有苗”即特指此部族。
- 格苗: 組合起來,“格苗”意指“使三苗歸順”、“降服三苗” 或“感化三苗使其來朝”。它描述的是上古聖王(主要是舜和禹)通過德政教化或必要的武力征讨,最終使桀骜不馴的三苗部落臣服、接受中原王朝統治的曆史事件或理想狀态。
二、 典籍出處與權威解釋
“格苗”一詞的典故直接來源于《尚書》:
- 《尚書·舜典》: “竄三苗于三危。” 此句記載了舜帝将部分三苗部落流放到三危之地(今甘肅敦煌一帶)的史實,是其早期采取的措施。
- 《尚書·大禹谟》: “七旬,有苗格。” 這是“格苗”最核心、最直接的出處。該篇記載,大禹受舜命征讨有苗,曆時七十天(七旬),最終有苗前來歸順臣服(“格”)。此處的“格”即“來”、“至”,表示歸順。後世常以“七旬格苗”來稱頌大禹的功績。
權威辭書釋義參考:
- 《漢語大詞典》: 對“格”字釋義項之一為:“來;至。《書·舜典》:‘帝曰:格,汝舜。’…《書·大禹谟》:‘七旬,有苗格。’” 對“苗”字釋義項之一為:“我國古代部族名。也稱‘有苗’、‘三苗’…《書·舜典》:‘竄三苗于三危。’” 雖然沒有直接列出“格苗”詞條,但其核心含義“有苗格”已明确收錄于“格”字條下。
- 《辭源》(修訂本): 在“格”字條下釋義:“㈢來,至。《書·舜典》:‘帝曰:格,汝舜。’…《大禹谟》:‘七旬,有苗格。’” 同樣确認了“有苗格”作為“格”字“來、至”義項的經典例證。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在“格”字條下釋義:“(gè) ① 來;到。《尚書·舜典》:‘帝曰:格,汝舜。’…《尚書·大禹谟》:‘七旬,有苗格。’” 再次印證了典籍出處和含義。
三、 曆史背景與文化内涵
“格苗”事件被儒家視為“德政教化” 戰勝“暴戾反抗”的典範。典籍中常強調舜禹先修文德、後施武力的過程,最終以德感化苗民,使其心悅誠服地歸順。因此,“格苗”不僅是一個曆史事件,更被賦予了“以德服人”、“懷柔遠人” 的政治理想和文化象征意義,體現了儒家推崇的治國理念。
四、 現代使用與總結
在現代漢語中,“格苗”作為一個獨立的合成詞已非常罕見,主要出現在研究中國古代史、儒家經典或引用典故的學術性、文學性語境中。其核心含義固定為:特指上古時期聖王(舜、禹)使三苗部落歸順臣服的曆史事件及其所體現的德政教化思想。
來源參考:
- 《尚書》 (儒家核心經典,記載“竄三苗于三危”與“七旬,有苗格”的原始出處)
- 《漢語大詞典》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權威大型語文辭書)
- 《辭源》(修訂本) (商務印書館出版,權威古漢語辭書)
-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出版,權威古漢語工具書)
- 《尚書譯注》 (如李民、王健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等,提供對《尚書》原文的現代闡釋)
- 《尚書易解》 (周秉鈞撰,嶽麓書社出版,對《尚書》字詞有深入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
“格苗”是一個源自《尚書》的典故詞彙,其含義與古代邊民臣服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
詞源與典故
出自《尚書·大禹谟》記載:“帝乃誕敷文德,舞幹羽于兩階,七旬有苗格。”
描述大禹以文德感化三苗部落,而非武力征伐,最終使其主動歸順。後孔安國注疏提到“讨而不服,不讨自來”,強調德政的感召力。
-
本義與引申義
- 本義:指邊遠部族(如三苗)因受德政教化而臣服。三苗居洞庭湖、鄱陽湖一帶,屬荒服之地,距中原都城兩千五百裡。
- 引申義:後泛指邊疆民族歸順,如嚴複《主客平議》中“格苗貢雉”即用此典,喻指國家強盛時邊民主動臣服的盛況。
-
構詞解析
- 格:古義為“至、來”,此處指歸順;
- 苗:特指上古三苗族,後擴展為邊疆民族代稱。
該詞多用于古文或曆史文獻,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
杯酒本領婇女餐柴唱誦牀貼垂紳呆憨刀兵頓戢二朝惡卧發端反服梵樂飛土逐害佛幌覆盎臯蘭搆奸顧複顧觀皈向灰撲撲虎踞火春弧形僭僞較低角抗結歡倦略駃卒來劄冷藏臉龐綸組節約啰唣芒芒苦海逆格樸讷耆德氣密輕鴻瓊瑩拳拳瑞徵撒拉臊腥韶護耍手腕疏狠松原蘇丹港無遠不屆霞檻曉洞歊焮邪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