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蜷曲。《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膝挛” 唐 司马贞 索隐:“谓两膝又挛曲也。”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上:“ 江 浙 无兔,繫笔多用羊毛,惟 明 、 信州 为佳,毛柔和而不挛曲。”
“挛曲”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luán qū(部分资料标注为“luán qǔ”,但根据现代汉语规范,“曲”在此处作形容词时读“qū”更准确)。以下是详细解释:
指身体或物体因外力或自然原因形成的弯曲、扭曲状态,常见于描述肢体无法伸直或物体形态的蜷缩。
该词强调因内外力导致的非自然弯曲,兼具生理与物理层面的描述,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用法,可参考《史记》及宋代文献原文。
挛曲是一个汉字词语,主要指事物弯曲、扭曲的状态或动作。在具体语境中,它可以表示很多事物的形态、姿态或动作的特征。
挛曲的部首是手(扌)和曰(日),它共有10个笔画。
挛曲的字形源于古代汉字,并在繁体字中保留了其原本的形态。
在古时候,挛曲的写法和现代一致,即“挛曲”。
1. 他的手指关节因过度使用而变得挛曲。
2. 她的柔韧度很好,可以轻松地挛曲身体各部位。
1.挛曲起来
2.挛曲的身体
3.挛曲的线条
4.身体挛曲
1. 扭曲
2. 弯曲
3. 弯曲
1. 笔直
2. 直立
3. 展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