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以外力矯拂人的本性。《莊子·應帝王》:“ 肩吾 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經式義度,人孰敢不聽而化諸?’ 狂接輿 曰:‘是欺德也。’” 成玄英 疏:“以己制物,物喪其真,是欺誑之德,非實道。”
“欺德”是一個源自道家思想的詞彙,其含義與人性本真和統治方式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通過外部力量強行矯正或違背人的自然本性,屬于虛假的道德規範。該詞帶有貶義,強調用強制手段扭曲本性的行為不符合自然之道。
出自《莊子·應帝王》中肩吾與狂接輿的對話:
狂接輿曰:“是欺德也。”
成玄英注解:“以己制物,物喪其真,是欺诳之德,非實道。”
多用于哲學讨論或文學批評,形容違背自然規律的社會規範、強加的道德标準等。現代可引申批判形式主義或違背人性的管理制度。
本文綜合了《莊子》原文、成玄英注疏及多部詞典釋義,權威性較高的解釋來自《莊子》及傳統注疏體系。
《欺德》是一個漢語詞彙,它有着豐富的含義和使用背景。拆分部首可以将其拆分為“讠”和“士”,而總筆畫數為12劃。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在古代的寫法為“欺徳”(繁體字)。在古代中國,人們注重品德和誠信,而“欺德”這個詞表示對他人的不公正行為,對他人的信任進行欺騙的行為。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例子,比如一個人通過欺騙他人的信任來獲得私利,或者虛假宣傳商品來欺騙消費者,這都可以被稱為“欺德”的行為。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他欺德行為導緻了他的聲譽受損。
2. 這家公司因為欺德行為而被罰款。
在組詞方面,我們可以将“欺德”與其他詞彙結合使用,例如:
1. 欺德行為
2. 欺德手段
3. 欺德行徑
4. 欺德行為者
在近義詞和反義詞方面,近義詞可以是“欺詐”、“詐騙”以及“虛僞”;而反義詞則可能是“誠實”、“守信”和“正直”。
總之,欺德是一個負面的詞彙,它指代了對他人誠信和道德觀念的欺騙和違背。在社會中,我們應該共同努力建立誠信和正直的價值觀,并遠離欺德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