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自歌唱。 唐 章八元 《酬劉員外月下見寄》詩:“獨謡聞麗曲,緩步接清言。”獨,一本作“ 高 ”。 唐 韓愈 《春雪》詩:“看雪乘清旦,無人坐獨謡。” 金 元好問 《十月四日往關南》詩之二:“行路見新月,獨行還獨謡。”
“獨謡”是一個古典文學中的詞語,指獨自吟唱或歌唱的行為,常見于詩詞創作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獨”指獨自,“謡”通“謠”,原指無伴奏的清唱或吟誦。組合後意為獨自吟唱、無人相歌唱。
該詞多用于:
“謡”在古漢語中常指民間歌謠或即興吟詠,而“獨謡”更強調個體情感的釋放,與“對唱”“和歌”形成對比,多見于唐宋詩詞。
“獨謡”不僅是字面的獨唱行為,更承載了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常見于描繪孤獨、清雅或哲思的語境中。現代使用較少,需結合具體詩文理解其情感色彩。
獨謡(dú yāo)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獨和謡兩個字組成。下面将對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進行解釋。
獨謡由獨(犬字旁)部和謡(言字旁)部組成。獨部在拆分中屬于簡體字,謡部屬于繁體字。
獨的筆畫數為4畫,謡的筆畫數為15畫。
獨謡這個詞來源于古漢語,意思是獨自自娛娛樂的唱歌。在繁體中,獨謡的寫法為獨謡。
在古時候,獨謡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它的基本意義和發音并未改變。
1. 他獨謡着那首古老的歌曲,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2. 每個周末,她都會獨謡一些古典歌曲,舒緩自己的心情。
獨謡為一個獨立的詞語,一般不常用于構成其他組詞。
另一種表示類似意思的詞語是獨唱(dúchàng),指的是一個人獨自演唱,沒有其他人的伴奏或合唱。
與獨謡相對的是合唱,指的是多人一起演唱的形式。
以上是關于獨謡這個詞的一些信息和解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