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帬帽的意思、帬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帬帽的解釋

南朝 士大夫所戴的一種高頂垂裙的帽子。《資治通鑒·齊武帝永明二年》:“ 宋 元嘉 之世,諸王入齋閤,得白服、帬帽見人主;唯出 太極 四廂,乃備朝服。” 胡三省 注:“ 宋 齊 之間,制高屋帽,下帬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帬帽”是南朝時期士大夫佩戴的一種特色帽子,其拼音為qún mào。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帬帽是一種高頂、帽檐下垂如裙狀的帽子,主要用于南朝士大夫階層,屬于當時服飾文化的一部分。“帬”通“裙”,形容帽檐垂下的形态。

  2. 曆史背景與用途
    根據《資治通鑒·齊武帝永明二年》記載,南朝士大夫在特定場合(如入齋閣觐見君主)會穿戴白服搭配帬帽,體現了禮儀規範與身份象征。

  3. 結構特征
    其設計特點為高頂(可能增加威嚴感)和垂裙式帽檐(兼具裝飾性與實用性,或用于遮陽擋風),與元明時期流行的“骔帽”(材質為馬鬃、棕藤,形似鐘狀)有明顯區别。

  4. 文化意義
    帬帽反映了南朝士族階層的審美與禮制要求,是研究南北朝服飾史的重要例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帬帽

帬帽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一種古代男子頭戴的帽子。帬帽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巾”和“彡”。其中,“巾”是表示頭巾的意思,而“彡”則是發散的意思。帬帽的筆畫總數是12畫。

來源與繁體

帬帽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服飾文化。在古代,男子常常在戶外活動時佩戴一種寬大的頭巾,以防止陽光直射,也可以保護頭發不被風吹亂。帬帽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并不是現代的樣子,而是使用繁體字“幀幀”。這兩個字在字形上與“帬帽”相似。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帬帽這個詞的漢字寫法相對繁瑣。帬帽的古代寫法為“幀幀”,每個字都由多個筆畫組成,總計達到22畫。

例句

1. 他戴着一頂傳統的帬帽,顯得特别有風度。

2. 這位老人身着古代的官服,頭戴着藍色的帬帽。

組詞

帬帽的組詞有:帬裝、帬袖、帬裳等。

近義詞與反義詞

帬帽的近義詞是頭巾、巾帽。而反義詞則可以是光頭、無帽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