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壯捷貌。 唐 杜甫 《朝獻太清宮賦》:“鳳鳥威遲而不去,鲸魚屈矯以相吸。”參見“ 屈橋 ”。
“屈矯”一詞的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差異,綜合多個來源分析如下:
核心釋義
主要指向“壯捷貌”,即雄壯敏捷的姿态,多見于唐代詩文。例如杜甫《朝獻太清宮賦》中“鲸魚屈矯以相吸”,形容鲸魚遊動時的矯健姿态。
拼音與出處
拼音為qū jiǎo,注音為ㄑㄩ ㄐㄧㄠˇ。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常與“屈橋”互通(屈橋:壯捷或物體翹舉之狀)。
其他解釋争議
部分詞典(如)将其解釋為成語,指“彎曲與伸直”,比喻人在壓力下的屈服或堅持。但此釋義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屬于個别詞典的誤讀或引申義。
使用場景
現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讨論中,形容人或物的雄健姿态,例如:“駿馬屈矯,騰躍山澗”。日常使用較少。
建議:若用于文學創作或解讀古詩文,優先采用“壯捷貌”釋義;若需引用成語相關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謹慎使用。
屈矯是一個形容詞短語,意思是指人的姿态或身形彎曲或挺拔的程度。可以用來形容人的身體彎曲或挺直的狀态。
根據《康熙字典》,屈字的部首為屍,筆畫數為5。矯字的部首為矢,筆畫數為10。
屈矯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具體的起源并不确定。它是由兩個漢字屈和矯組成的。屈意為彎曲,矯意為挺直。
屈矯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曲矯。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屈字的寫法會有一些差異,但基本上仍然保持屈的形狀。矯字的古代寫法為「矯」。
他的脊椎一直很挺,始終保持着屈矯的狀态。
屈身、屈服、屈折、屈曲
彎曲、屈曲、曲折
挺直、直立、筆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