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envoy]∶舊指奉使命往來國際間的官員
(2) [military officer]∶宋朝專管緝捕的武官
把林沖帶來使臣房裡寄了監。——《水浒傳》
宋 代府屬專管緝捕的官員。《醒世恒言·灌園叟晚逢仙女》:“﹝大尹﹞即差緝捕使臣,帶領幾個做公的,押 張霸 作眼,前去捕獲……緝捕使臣一徑來到 秋公 園上。”參見“ 使臣房 ”。
(1).身負君命,出使外國的官員。《詩·小雅·皇皇者華》小序:“皇皇者華,君遣使臣也,送之以禮樂,言遠而有光華也。”《史記·張儀列傳》:“﹝ 秦 ﹞願以甲子合戰,以正 殷紂 之事,敬使使臣先聞左右。”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下:“ 開元 已前,有事于外,則命使臣,否則止。” 清 王韬 《使才》:“使臣以忠誠外結異國之知,内為朝廷耳目之寄,諸國有意外大事,立即奏聞,其職綦重焉。”
(2).泛稱皇帝所派遣負有專門使命的官員。《後漢書·張酺傳》:“ 張酺 反作色大言,怨讓使臣。” 宋 周密 《齊東野語·謝惠國坐亡》:“使臣至是一力回護,幸而免焉。” 清 孫枝蔚 《句容遇牙含章請題二顔公祠》詩:“身作使臣歲復歲,生死何曾聞金鑾。”
“使臣”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演變,具體解釋如下:
指奉君主之命出使外國或附屬國的官員,代表國家進行外交活動,如傳達政令、談判協商等。例如《左傳》中提到的使臣,是春秋時期外交使者的典型代表。
宋代職能轉變
其他朝代用法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使臣是指代表一國前往他國的官員,進行外交、交涉或傳遞信息的人員。
使臣的偏旁部首分别是“人”和“臣”,共有11個筆畫。
“使臣”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中,形容秦朝的使者。這個詞彙源于古代中國的國際交往,用于稱呼派遣出使的官員。
繁體字“使臣”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寫作“使臣”的漢字有多種變體,主要體現在書法風格上的差異。其中一種常見寫法是:“使”,表示在字形上把“臣”字的畫線細分成多筆。
1. 他被任命為使臣,負責與外國進行談判。
2. 作為一名使臣,他的任務是代表國家向外傳遞重要消息。
使者、使節、使命、奉使、使者館
大使、外交官、使者
接待員、主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