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鏽的銅。 宋 梅堯臣 《日蝕》詩:“不覺有物來晦昧,團團一片如頑銅。” 宋 蘇舜欽 《覽照》詩:“一生肝膽如星鬥,嗟爾頑銅豈見明。”
“頑銅”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解釋:
基本定義
指表面氧化、失去光澤的銅,多用于形容銅器因長期暴露或保存不當而産生的鏽蝕狀态。
文學引用
宋代詩人梅堯臣在《日蝕》中以“團團一片如頑銅”比喻被遮蔽的太陽,形容其晦暗無光;蘇舜欽《覽照》中“嗟爾頑銅豈見明”則暗指銅鏡鏽蝕後無法清晰映照,引申為對事物本質的遮蔽。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提到“頑銅”可作成語使用,比喻人性格頑固、不聽勸告,取“銅的堅硬”象征不易改變的特性。但此用法在古籍和權威文獻中較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頑銅》是指形容人頑皮、調皮搗蛋的意思。
《頑銅》的拆分部首是金(jin)和頁(ye),筆畫分别是7畫和6畫。
《頑銅》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小說《水浒傳》中,用來形容梁山泊一百單八将之一的楊志,他頑皮不怕困難,勇敢善戰。
《頑銅》的繁體字為《頑銅》。
古時候,《頑銅》的寫法有所變化。根據古籍《說文解字》的記載,頑字的古寫形式為「㚻」,銅字的古寫形式為「銅」。
他是個不服管束的頑銅,經常給老師添麻煩。
頑固、頑劣、頑皮、銅錢、銅像。
頑皮、頑劣、淘氣、調皮。
老實、乖巧、守規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