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ter clock;clepsydra;hourglass; an ancient device for measuring time] 古時計時器。傳世的漏壺為銅制,分播水壺、受水壺兩部分。播水壺一般有三個,置于台階或架上,均有小孔滴水,最下層流入受水壺。受水壺裡有立箭,箭上劃分一百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度,以表示時間
古代利用滴水多寡來計量時間的一種儀器。也稱“漏刻”。漏壺中插入一根标竿,稱為箭。箭下用一隻箭舟托着,浮在水面上。水流出或流入壺中時,箭下沉或上升,借以指示時刻。前者叫沉箭漏,後者叫浮箭漏。統稱箭漏。 中國 曆史上用得最多、流傳最廣的是浮箭漏。此外還有一種以沙代水的沙漏。 中國 在 周 朝已經有了漏壺。後來為了提高水流速度的穩定性,逐漸在漏水壺上另加一隻或幾隻漏水壺,形成多級漏壺。
漏壺是中國古代重要的計時儀器,又稱“刻漏”,其原理是通過均勻滴水計量時間間隔。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漏壺主要由供水壺、受水壺和刻箭三部分構成:供水壺貯水并形成穩定水流,受水壺承接滴水并隨水位變化浮起刻箭,箭杆刻度對應晝夜百刻制。
從結構原理分析,漏壺可分為“洩水型”與“受水型”兩類。《中國科學技術史》指出,西漢時期已出現多級補償式漏壺,通過疊加貯水壺維持恒壓,将晝夜誤差控制在20分鐘以内,這種設計被沿用至元代。宋代楊甲《六經圖》所載蓮花漏,采用分水壺、減水盎等裝置,代表古代漏壺精密化的高峰。
曆代典籍對漏壺的應用有明确記載。《周禮·夏官》載“挈壺氏掌挈壺以令軍井”,說明周代已用于軍事計時。唐代賈公彥疏解稱:“漏之晝夜以百刻為分”,印證其在天文觀測中的核心地位。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元代銅壺滴漏,由日天壺、夜天壺等四壺組成,實物證實了《元史·天文志》所述多層漏壺的運作體系。
漏壺是中國古代重要的計時工具,又稱漏刻,其原理和結構在不同曆史時期逐步完善。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結構與原理
漏壺由銅制容器組成,通常分為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分。播水壺一般有2-4層,通過小孔逐層向下滴水,最終流入底層的受水壺。受水壺内放置帶有刻度的立箭(浮箭),隨着水位上升,箭杆上的刻度露出水面,指示時間。
計時方式分類
技術特點與優勢
漏壺不受晝夜、天氣影響,可連續計時。例如,漢代漏壺的箭刻劃分100刻(一晝夜約24小時,每刻14.4分鐘),通過天文觀測校準,誤差可控制在20分鐘内。
曆史演變與文化意義
最早見于夏商時期,元代出現沙漏替代水漏以解決冬季結冰問題。漏壺不僅是實用工具,還成為詩詞中象征時間流逝的意象,如“銅壺漏斷”(李商隱詩)。
其他相關概念
成語“漏壺”偶指秘密洩露,但此用法較少見(需結合上下文判斷)。主要含義仍以計時器為主。
若需進一步了解數學原理,例如勻速漏水時水位與時間的函數關系(如的題目),可結合流體力學公式推導。
鳌極百城書敗軍之将冰山參戰長便成熟充充傳奉出錯楚龔刺山催化劑道德品質教育鵝罽乏地肥私粉刺公據公羊官常貴焰環鈎滑熟绛簡簡寂見今譏斥襟要看樣子枯株朽木連花李德裕莫桑比克海峽輾轹炮衣潑钐乾恩蔭侵欺使車勢籍世戚受赇手頭字漱澣四海承平隨圓就方坦克乘員添油加醋同心縷望看王誅完絜揾錢無回豁無眹飨殿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