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ter clock;clepsydra;hourglass; an ancient device for measuring time] 古時計時器。傳世的漏壺為銅制,分播水壺、受水壺兩部分。播水壺一般有三個,置于台階或架上,均有小孔滴水,最下層流入受水壺。受水壺裡有立箭,箭上劃分一百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度,以表示時間
古代利用滴水多寡來計量時間的一種儀器。也稱“漏刻”。漏壺中插入一根标竿,稱為箭。箭下用一隻箭舟托着,浮在水面上。水流出或流入壺中時,箭下沉或上升,借以指示時刻。前者叫沉箭漏,後者叫浮箭漏。統稱箭漏。 中國 曆史上用得最多、流傳最廣的是浮箭漏。此外還有一種以沙代水的沙漏。 中國 在 周 朝已經有了漏壺。後來為了提高水流速度的穩定性,逐漸在漏水壺上另加一隻或幾隻漏水壺,形成多級漏壺。
漏壺是中國古代重要的計時工具,又稱漏刻,其原理和結構在不同曆史時期逐步完善。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結構與原理
漏壺由銅制容器組成,通常分為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分。播水壺一般有2-4層,通過小孔逐層向下滴水,最終流入底層的受水壺。受水壺内放置帶有刻度的立箭(浮箭),隨着水位上升,箭杆上的刻度露出水面,指示時間。
計時方式分類
技術特點與優勢
漏壺不受晝夜、天氣影響,可連續計時。例如,漢代漏壺的箭刻劃分100刻(一晝夜約24小時,每刻14.4分鐘),通過天文觀測校準,誤差可控制在20分鐘内。
曆史演變與文化意義
最早見于夏商時期,元代出現沙漏替代水漏以解決冬季結冰問題。漏壺不僅是實用工具,還成為詩詞中象征時間流逝的意象,如“銅壺漏斷”(李商隱詩)。
其他相關概念
成語“漏壺”偶指秘密洩露,但此用法較少見(需結合上下文判斷)。主要含義仍以計時器為主。
若需進一步了解數學原理,例如勻速漏水時水位與時間的函數關系(如的題目),可結合流體力學公式推導。
《漏壺》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形狀像壺的容器或器具,可以用來盛放液體等物品,并且具備漏水的功能。
《漏壺》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氵”和“士”。它的總筆畫數為14筆。
《漏壺》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它最早出現在《戰國策·魏策一·孟饷策》這個古代文獻中。
《漏壺》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漏壺」。
在古代,漢字“壺”的寫法為 “壺”,沒有加上一橫,與現代漢字“壺”的寫法有所不同。
1. 他倒茶時不小心打翻了漏壺,茶水滴滴答答地落在地上。
2. 奶奶用漏壺給花草澆水,非常細心。
漏水、壺口、飲壺、茶壺、水壺、壺子
滴壺、漏水壺、滲水壺
無漏壺、不漏水壺、密封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