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eneral of a defeated army;general without an army] 打了敗仗的将領。比喻沒有資格談論什麼是勇敢
範蠡曰:“臣聞亡國之臣,不敢語政,敗軍之将,不敢語勇。”——《吳越春秋》
戰敗的将領。《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敗軍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臣聞明主使臣,不廢有罪。故奔北敗軍之将用, 秦 魯 以成其功。”《三國演義》第六三回:“敗軍之将,荷蒙厚恩,無可以報,願施犬馬之勞。”
成語解釋:敗軍之将
基本釋義
指打了敗仗的将領,現多用于諷刺失敗的人。原為中性詞,後逐漸帶有貶義,形容因失敗而失去威信或發言權的人。
曆史出處
背景故事
楚漢戰争期間,韓信率軍攻打趙王歇,趙王謀臣李左車建議截斷漢軍糧道,但未被采納,最終趙軍大敗。此故事常被引用以說明“敗軍之将”的深層含義。
用法與語境
延伸含義
除字面意義外,還隱含“失敗者無資格談論成功經驗”的諷刺意味,常用于否定失敗者的觀點或主張。
示例應用
項目失敗後,他成了衆人眼中的敗軍之将,提出的建議無人理會。
《敗軍之将》是一個成語,用以形容在戰場上表現糟糕的将領。這個詞是由“敗”、“軍”和“将”三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敗”字的部首是“貝”,總共有7畫。
- “軍”字的部首是“冖”,總共有9畫。
- “将”字的部首是“爪”,總共有10畫。
《敗軍之将》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著名文人杜牧的《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詩中的一句:“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這句詩後來成為了成語“敗軍之将”。在繁體字中,寫作“敗軍之將”。
在古代漢字中,有一種稱為“小篆”的字體,用于刻寫印章。在小篆字體中,《敗軍之将》的寫法是:
敗:
軍:
將:
1. 這場戰争的失敗完全歸咎于那個敗軍之将。
2. 他指揮的部隊潰不成軍,被戰友戲稱為一位真正的敗軍之将。
3. 誰也沒想到那個曾經被譽為天才的将領會變成一名敗軍之将。
組詞:敗退、敗亡、敗北、敗兵、敗局。
近義詞:潰軍、戰敗、失利、戰死沙場。
反義詞:大将、勝将、勝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