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手頭字的意思、手頭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手頭字的解釋

舊指一種在手頭上大家都這麼寫而在書本上卻并不這麼印的字。一九三五年初,文化教育界人士及部分期刊曾發起推行手頭字運動,并發表了第一期推行的三百個字。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從“别字”說開去》:“自從議論寫别字以至現在的提倡手頭字,其間的經過,恐怕也有一年多了,我記得自己并沒有說什麼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手頭字”是現代漢字改革進程中的特殊概念,特指20世紀30年代由文化界提倡的簡化漢字方案。這一名稱源于其推廣方式——主張将手頭書寫時常用的簡筆字規範為正式用字。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手頭字指“民間手寫時通行而未經政府公布的簡體字”(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第6卷),其核心特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1. 來源基礎:以民間手寫體為簡化依據,例如“體”簡作“體”、“當”簡作“當”,均取自長期流通的筆簡形異寫法(參考來源:《漢字簡化方案通釋》商務印書館)。

  2. 功能定位:區别于官方正字的手寫變體,具有向正式文字體系過渡的性質。1935年國民政府教育部曾頒布《手頭字推行辦法》,将300餘個手頭字列入初等教育用字表(參考來源:《現代漢語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3. 曆史影響:作為1956年《漢字簡化方案》的前期實踐,約68%的現行簡化字與1930年代手頭字方案存在源流關系,如“學→學”“國→國”等(參考來源:《漢字發展史綱要》中華書局)。

該術語現多用于文字學領域,指代特定曆史階段的漢字簡化現象。需注意與“俗字”“帖寫字”等概念的學術區分,後者涵蓋範圍更廣且不限定曆史時期。

網絡擴展解釋

“手頭字”是20世紀30年代由中國文化教育界推行的簡體字運動中所提出的概念,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詞義解析

  1. 基本定義
    指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的手寫簡化字體,但這些字形在當時正式出版物中未被采用。例如“體(體)”“聲(聲)”等字,人們在手寫時會簡化,但書籍仍沿用傳統字形。

  2. 曆史背景
    1935年初,文化教育界人士聯合部分期刊發起“手頭字運動”,旨在推廣300個常用字的簡體寫法。魯迅在雜文中提到這一運動時,将其與“寫别字”現象關聯讨論,反映了當時漢字簡化的社會需求。

  3. 推行特點
    與現行簡體字不同,手頭字并非官方統一規範,而是基于民間書寫習慣整理而成。例如“扌”旁代替“手”的寫法(如“打”),這類簡化形式被納入首期推行的300字中。

補充說明

該運動為後續漢字簡化方案(如1956年《漢字簡化方案》)提供了實踐基礎,但當時因戰亂等因素未能全面實施。如今“手頭字”一詞多用于學術讨論,指代特定曆史階段的漢字簡化嘗試。

别人正在浏覽...

耙路機被套卞寶賓連參選側門叉手笛重沓穿花蛱蝶出頭面單絲不成綫刀人釘铨端量敦竺杜義蓋面鋼鞭恭密耇德缑氏山官計黃鹄結攬濟護浄行舊歡疾走拘狹可道懇恩庫緞哭訴連綿字鹿死誰手陸詟水栗納石失粘膠憑負翹闆清府氫氧化亞鐵勤伫取索辱荷繩外涉朔士夫使下石中美绶鳥水缸書帳素放大子談議風生托勢窩娼五風绡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