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山的意思、刺山的詳細解釋
刺山的解釋
舊傳 甘肅 敦煌 東南一百三十裡有 懸泉水 ,出 龍勒山 腹。 漢 将 李廣利 伐 大宛 還,士衆渴乏,引佩刀刺山,飛泉湧出。見 唐 李吉甫 《元和郡縣圖志·沙洲》。後遂以為典實。 宋 範仲淹 《水車賦》:“渤潏騰波,忽若刺山之泉湧;潺湲去浪,漸如澄山之練舒。”
詞語分解
- 刺的解釋 刺 ì 用有尖的東西插入:刺繡。刺傷。刺殺。 * :刺客。被刺。行刺。 偵探,打聽:刺探。 用尖銳的話指出别人的壞處:諷刺。譏刺。 尖銳像針的東西:芒刺。魚刺。刺叢。 刺 ī 象聲詞:刺地滑了一跤。
- 山的解釋 山 ā 地面形成的高聳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巒。山川。山路。山頭。山明水秀。山雨欲來風滿樓(喻沖突或戰争爆發之前的緊張氣氛)。 形狀像山的:山牆(人字形房屋兩側的牆壁。亦稱“房山”)。 形容大聲:山響
網絡擴展解釋
“刺山”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語,其核心含義與漢代名将李廣利的事迹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釋義
“刺山”指甘肅敦煌東南約一百三十裡處的懸泉水傳說。相傳漢代李廣利率軍征伐大宛後返程,士兵饑渴難耐,李廣利以佩刀刺山,山腹中竟湧出飛泉,解救了衆人。這一典故最早見于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沙洲》,後成為文學作品中形容絕處逢生或神力奇事的經典意象。
2.典故來源
- 李廣利刺山引泉:據記載,李廣利為漢武帝時期将領,在征讨大宛國(今中亞費爾幹納盆地)後,率軍途經敦煌龍勒山,因缺水而刺山得泉。
- 相關地理:懸泉水位于敦煌龍勒山腹地,屬于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水源,後逐漸幹涸,現代仍有遺迹可考。
3.文學引用
此典故被曆代文人化用,例如:
- 宋代範仲淹在《水車賦》中以“忽若刺山之泉湧”比喻水車汲水的迅疾;
- 蘇轼在詩中感慨“尚欲煩貳師(李廣利官職),刺山出飛流”,借以表達對解決困境的渴望;
- 陸遊《出塞曲》中“佩刀一刺山為開”則渲染了将士的英勇。
4.擴展關聯
部分文獻(如《後漢書·耿恭傳》)提到類似事件:東漢耿恭駐守西域時,也曾以“掘井拜泉”解決水源問題。雖與“刺山”非同一典故,但均體現古代軍事行動中對水源的依賴與傳奇化叙事。
“刺山”既是曆史事件,也是文學隱喻,常用于贊頌将領的果敢或形容奇迹般的轉機。其核心出處為李廣利事迹,敦煌懸泉水的地理背景及曆代文人的化用進一步豐富了這一詞語的文化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二
《刺山》是一個漢字詞彙,意思是在山峰上刺繪或刻畫字畫等。它的拆分部首是刀和山,刺山的部首刀表示它是一個與刀相關的詞彙,而部首山則表示它與山有關。根據筆畫數來看,刺山共有8劃。這個詞彙的來源較難确定,因為它并不常見。所以,并沒有确切的繁體字形式。在古時候,刺山這個詞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具體寫法無法得知。例句中可以使用刺山這個詞彙來形容在山峰上繪制精美的山水畫。關于刺山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方面,由于這個詞彙較為冷門,所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具體情況我無法給出相關答案。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