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ter clock;clepsydra;hourglass; an ancient device for measuring time] 古时计时器。传世的漏壶为铜制,分播水壶、受水壶两部分。播水壶一般有三个,置于台阶或架上,均有小孔滴水,最下层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划分一百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度,以表示时间
古代利用滴水多寡来计量时间的一种仪器。也称“漏刻”。漏壶中插入一根标竿,称为箭。箭下用一只箭舟托着,浮在水面上。水流出或流入壶中时,箭下沉或上升,借以指示时刻。前者叫沉箭漏,后者叫浮箭漏。统称箭漏。 中国 历史上用得最多、流传最广的是浮箭漏。此外还有一种以沙代水的沙漏。 中国 在 周 朝已经有了漏壶。后来为了提高水流速度的稳定性,逐渐在漏水壶上另加一只或几只漏水壶,形成多级漏壶。
漏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计时仪器,又称“刻漏”,其原理是通过均匀滴水计量时间间隔。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漏壶主要由供水壶、受水壶和刻箭三部分构成:供水壶贮水并形成稳定水流,受水壶承接滴水并随水位变化浮起刻箭,箭杆刻度对应昼夜百刻制。
从结构原理分析,漏壶可分为“泄水型”与“受水型”两类。《中国科学技术史》指出,西汉时期已出现多级补偿式漏壶,通过叠加贮水壶维持恒压,将昼夜误差控制在20分钟以内,这种设计被沿用至元代。宋代杨甲《六经图》所载莲花漏,采用分水壶、减水盎等装置,代表古代漏壶精密化的高峰。
历代典籍对漏壶的应用有明确记载。《周礼·夏官》载“挈壶氏掌挈壶以令军井”,说明周代已用于军事计时。唐代贾公彦疏解称:“漏之昼夜以百刻为分”,印证其在天文观测中的核心地位。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元代铜壶滴漏,由日天壶、夜天壶等四壶组成,实物证实了《元史·天文志》所述多层漏壶的运作体系。
漏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计时工具,又称漏刻,其原理和结构在不同历史时期逐步完善。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结构与原理
漏壶由铜制容器组成,通常分为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分。播水壶一般有2-4层,通过小孔逐层向下滴水,最终流入底层的受水壶。受水壶内放置带有刻度的立箭(浮箭),随着水位上升,箭杆上的刻度露出水面,指示时间。
计时方式分类
技术特点与优势
漏壶不受昼夜、天气影响,可连续计时。例如,汉代漏壶的箭刻划分100刻(一昼夜约24小时,每刻14.4分钟),通过天文观测校准,误差可控制在20分钟内。
历史演变与文化意义
最早见于夏商时期,元代出现沙漏替代水漏以解决冬季结冰问题。漏壶不仅是实用工具,还成为诗词中象征时间流逝的意象,如“铜壶漏断”(李商隐诗)。
其他相关概念
成语“漏壶”偶指秘密泄露,但此用法较少见(需结合上下文判断)。主要含义仍以计时器为主。
若需进一步了解数学原理,例如匀速漏水时水位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如的题目),可结合流体力学公式推导。
班虎鼻青眼乌布笔畅通长秀嗔恼虫媒花处之夷然此问彼难苁蓉丛手诞保东服多义恶戏封己公吨谷地雇借过从骇恐横鲸黄穣穣降戬节口解聘精趣竫言苛厉狂獒亏耗连群令草留逆埋殡买务忙中有错门长懑懑明验大效耐普尔蟠挐蹊路酋领啓予塞下山公酩酊山陬海噬寿木水里殊用四海为家隼集陈庭笋蕨颓息讬之空言王杖顽鑛玮异显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