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官之常職。《周禮·天官·大宰》:“以八灋治官府……四曰官常,以聽官治。” 鄭玄 注:“官常,謂各自領其官之常職。” 唐 崔嘏 《授崔璹給事中制》:“無忝官常,自貽公讓。” 宋 蘇轼 《謝除兩職守禮部尚書表》之二:“今乃以文字為官常,語言為職業。”
(2).指官職。 宋 王禹偁 《有懷戚二仲言同年》詩:“聞説去官常,悽悽返故鄉。”
(3).官吏,官員。 宋 蘇轼 《賜奉安神宗禦容禮儀使呂大防口宣》:“汝卿祇率官常,往嚴像設。屬此寒凝之候,眷言往返之勞。式示寵綏,特加優錫。”
(4).猶官規。 清 朱克敬 《暝庵雜識》卷二:“因辦釐而曠誤職守,既恐莫肅官常;因辦釐而儕伍商民,更覺有乖治體。” ********* 《抗戰以來·我們對于國事的态度和主張》:“嚴懲貪污,整饬官常。貪污橫行,官常敗壞,在今日已為公開的秘密。”
(5).指典冊。《後漢書·馬融傳》:“亦方将刊禁臺之祕藏,發天府之官常,由質要之故業,率典刑之舊章。” 李賢 注:“天府掌祖廟之守藏,與其禁令,察羣吏之理。” 清 龔自珍 《暮春以事詣圓明園趨公既罷因覽西郊形勝詩》之五:“宸遊兼武備,大典在官常。”
“官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官之常職
指官員的常規職責或職務規範,源自《周禮·天官·大宰》中“以八灋治官府……四曰官常,以聽官治”,強調官員需恪守本職。
官職或官員身份
可代指具體的官職或官員群體。例如宋代蘇轼在《謝除兩職守禮部尚書表》中提到“以文字為官常”,即用“官常”指代官職。
官吏或官員
直接指代官員個體,如蘇轼《賜奉安神宗禦容禮儀使呂大防口宣》中“祇率官常”,意為率領官員。
官規或典章制度
部分文獻中引申為官員應遵守的規則或典冊,如《後漢書》提及“發天府之官常”,即指官方典章。
特殊語境下的負面含義
個别低權威性來源(如)提到“官常”可能暗指官員的腐敗行為,但這一用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現代引申或特定語境下的解釋。
總結
“官常”的核心含義圍繞官員職責與制度展開,具體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建議參考《周禮》《後漢書》等典籍或權威詞典(如漢典),以獲取更準确的釋義。
《官常》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官員應該時刻保持廉潔正直、恪守本職,不貪圖權力和私利。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提倡廉政的重要詞語。
《官常》這個詞由“宀”和“常”兩個字組成。其中,“宀”為上半部分的部首,表示與房屋、居住有關;“常”的筆畫數為12畫。
《官常》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論語·憲問》中,其中提到“君子以文鬥,不以武争。是故《官常思義》,不聽怨張。”意思是官員應該通過文化修養和思考來解決問題,而不是采取武力争鬥的方式。
《官常》這個詞的繁體字為「官常」,和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中文漢字的形狀有很多變種,而《官常》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不同。具體的古代寫法可能需要通過查閱古代文獻才能确定。
1. 作為一名官員,他要時刻牢記《官常》,做一個廉潔公正的行政工作者。
2. 在國家的治理中,我們要不斷推進依法治國,樹立起《官常》的精神。
官清、官府、常理、常識等。
廉政、清廉、公正、正直等。
貪污、腐敗、私利、不法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