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洩漏發散。《莊子·則陽》:“并潰漏發,不擇所出,漂疽疥癕,内熱溲膏是也。” 陸德明 釋文引 李頤 曰:“謂精氣散洩,上潰下漏,不擇所出也。”
“漏發”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òu fā,其核心含義為“洩漏發散”,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引申含義
可指代因疏漏導緻的信息外洩或物質流失,如古代醫學中形容“精氣散洩”的狀态。
文獻來源
該詞最早見于《莊子·則陽》:“并潰漏發,不擇所出,漂疽疥癕,内熱溲膏是也。”。
李頤注釋為:“精氣散洩,上潰下漏,不擇所出”,強調無序的洩漏狀态。
現代用法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莊子》原文或現代詞典(如漢典、愛站工具)的詳細注解。
漏發一詞是指某物應發放或應分發給某人,但由于疏忽或錯誤而未能發放或分發。
漏發的拆分部首是氵(三點水)和發(頭部)。
漏發的總筆畫數為10畫。
漏發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古代,最初指代液體或物質因漏洞或缺陷而溢出或洩漏。
後來,漏發的意義逐漸延伸到借指行政或機構在發放物品時的差錯或疏忽。
漏發的繁體字為「漏髮」。
在古時候,漏發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清代康熙字典中的寫法為「耒髮」。
1. 學校漏發了獎學金,請大家及時到辦公室領取。
2. 銀行櫃員漏發了一百元,導緻客戶不滿。
漏洞、漏氣、漏水、漏電、發放、發生、發財、發明等。
誤發、遺漏、失誤、疏忽、疏漏等。
按時發放、正确發放、全額發放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