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押的意思、勾押的詳細解釋
勾押的解釋
謂在公文上批改并籤字、蓋章。 唐 白居易 《酬别周從事》詩之一:“腰痛拜迎人客倦,眼昏勾押簿書難。”
詞語分解
- 勾的解釋 勾 ō 用筆畫出符號,表示删除或截取:勾銷。勾乙(在報刊書籍的某些詞句兩端畫上像“乙”的記號,表示作為資料)。 畫出形象的輪廓,描畫:勾畫。勾勒。 用灰、水泥等塗抹建築物的縫(坣 ):勾縫。 調和使黏
- 押的解釋 押 ā 在文書、契約上簽名或畫記號:畫押。籤押。 把財物交給人作保證:押租。押金。押當(刵 )。典押。 拘留:看(乶 )押。拘押。押禁。 跟隨看管:押送。押運。 同“壓”,用于“押寶”、“押隊”、“押
網絡擴展解釋
“勾押”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在公文上批改、籤字并蓋章,屬于古代公務處理的環節。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定義:指在公文或簿冊上進行批改、審核後籤字蓋章的過程,屬于古代官員處理文書的常規流程。
- 動作分解:
- 勾:指批改、勾畫;
- 押:指籤字(畫押)并蓋章,确認文書内容。
2.文學出處
-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白居易《酬别周從事》詩:“腰痛拜迎人客倦,眼昏勾押簿書難”。此處描述詩人因年老體衰,處理公文時倍感吃力,側面反映古代官員的文書工作狀态。
3.常見誤解辨析
- 部分現代資料(如)誤将“勾押”解釋為“逮捕、拘留”,實際應為“勾”與“押”的混淆。正确用法與逮捕無關,僅指公文處理。
4.曆史背景
- 古代公文需經逐級審批,官員需在文書上批注意見(勾)并籤署姓名(押),類似現代行政流程中的“籤批”環節。
5.現代適用性
- 該詞已不常用于現代漢語,但可借指嚴謹的審批流程,如“合同勾押生效”等比喻性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唐代文書制度或白居易詩作背景,可參考、的文學解析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勾押
勾押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勾”和“押”兩個字組成。
“勾”的部首是手,筆畫數為3;“押”的部首是手,筆畫數為7。
勾押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官府使用的一種手寫記錄方式。當時,官員在收到公文或文件後,會在上面蓋上自己的印章,并在旁邊用筆畫上一條或幾條“勾”來表示确認接收及記錄。隨着時間的推移,勾押逐漸成為一種正式的确認手段。
勾押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鈎押」。
古時候,勾押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在先秦時期,勾押是以一個手寫的圖形來表示,後來逐漸演變為現在的“勾”字。而“押”字則和現在的形态相似。
以下是一些勾押的例句:
1. 收到文件後,請在上方勾押。
2. 請在每個頁面的右下角勾押。
勾押的一些相關詞彙包括:
1. 組詞:勾畫、押金、勾魂。
2. 近義詞:确認、認可、籤字。
3. 反義詞:否認、否決、拒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