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押的意思、勾押的詳細解釋
勾押的解釋
謂在公文上批改并籤字、蓋章。 唐 白居易 《酬别周從事》詩之一:“腰痛拜迎人客倦,眼昏勾押簿書難。”
詞語分解
- 勾的解釋 勾 ō 用筆畫出符號,表示删除或截取:勾銷。勾乙(在報刊書籍的某些詞句兩端畫上像“乙”的記號,表示作為資料)。 畫出形象的輪廓,描畫:勾畫。勾勒。 用灰、水泥等塗抹建築物的縫(坣 ):勾縫。 調和使黏
- 押的解釋 押 ā 在文書、契約上簽名或畫記號:畫押。籤押。 把財物交給人作保證:押租。押金。押當(刵 )。典押。 拘留:看(乶 )押。拘押。押禁。 跟隨看管:押送。押運。 同“壓”,用于“押寶”、“押隊”、“押
專業解析
“勾押”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用于指代古代公文處理或司法審判中的特定環節。其核心含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勾押”指古代官吏在文書、卷宗或犯人名單上勾畫标記并籤字押署的行為。通常表示對文件内容的審閱确認、對犯人執行刑罰的核準,或對某項事務的批示處理。該動作具有法律效力,是官方流程的關鍵環節。
二、詞義分解
- “勾”:指用筆勾畫、圈點,表示選定或批注。
- “押”:指籤字畫押,即官員署名以示負責。
三、使用場景
- 司法判決:如死刑犯名單需經官員“勾押”後執行(即“勾決”)。
- 公文批閱:官吏在文書上勾畫批示後籤押生效。
- 賬簿核查:核對賬目時勾畫确認并署名。
四、權威參考
該釋義綜合參考了以下漢語工具書: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定義“勾押”為“在文書上勾畫并籤字”的官方行為。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強調其作為官府文書處理術語的職能。
- 《辭源》(商務印書館):指出“勾押”與“勾決”“畫押”等詞的關聯性,體現古代行政程式特征。
五、示例說明
宋代司法中,死刑案件需呈報刑部複核,尚書勾押後方可執行。(參考《宋史·刑法志》制度記載)
六、現代關聯
現代漢語中,“勾押”一詞已罕見,但其核心動作仍存在于“籤字畫押”“批閱籤章”等流程中,體現責任認定的延續性。
網絡擴展解釋
“勾押”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在公文上批改、籤字并蓋章,屬于古代公務處理的環節。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定義:指在公文或簿冊上進行批改、審核後籤字蓋章的過程,屬于古代官員處理文書的常規流程。
- 動作分解:
- 勾:指批改、勾畫;
- 押:指籤字(畫押)并蓋章,确認文書内容。
2.文學出處
-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白居易《酬别周從事》詩:“腰痛拜迎人客倦,眼昏勾押簿書難”。此處描述詩人因年老體衰,處理公文時倍感吃力,側面反映古代官員的文書工作狀态。
3.常見誤解辨析
- 部分現代資料(如)誤将“勾押”解釋為“逮捕、拘留”,實際應為“勾”與“押”的混淆。正确用法與逮捕無關,僅指公文處理。
4.曆史背景
- 古代公文需經逐級審批,官員需在文書上批注意見(勾)并籤署姓名(押),類似現代行政流程中的“籤批”環節。
5.現代適用性
- 該詞已不常用于現代漢語,但可借指嚴謹的審批流程,如“合同勾押生效”等比喻性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唐代文書制度或白居易詩作背景,可參考、的文學解析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阿貴黯弱報珠背脊操習唱理倡人蟬攫崇宏楚情從酒打洞逮革得間抵冒訛言惑衆房地産肺水腫風讓日分首高才大德戈爾巴喬夫阖廬鶴民國鴻條讧詐黃骢曲讙嘑畫陣火熱豁庨窘态巨迹刻木為吏龍髓輪換每歲孟夏綿區蔝子目逆而送你侬樸金野現象飄溺染削三點水山木自寇捎裢生殺與奪授位薯莨貪命天誅桐雷同心敵忾為期仙貌憲天閑窕撷芹邪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