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梟鏡 ”。舊說枭為惡鳥,生而食母;獍為惡獸,生而食父。比喻忘恩負義之徒或狠毒的人。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永甯寺》:“若 兆 者蜂目豺聲,行窮梟獍,阻兵安忍,賊害君親。” 範祥雍 校釋:“《漢書》二十五《郊祀志》:‘祠 黃帝 用一梟破鏡。’ 孟康 注:‘梟,鳥名,食母;破鏡,獸名,食父。’破鏡即是獍。此以比喻很戾忘恩之人。”《魏書·恩倖傳·侯剛》:“曾無犬馬識主之誠,方懷梟鏡返噬之志。” 唐 元稹 《捉捕歌》:“外無梟鏡援,内有熊羆驅。”鏡,一本作“ 獍 ”。 明 梁辰魚 《浣紗記·論俠》:“誰料主公信任 伯嚭 ,容梟獍之在庭。”《中國國6*民6*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蓋小軍閥之末路,倒行逆施,久已梟獍之不若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枭獍漢語 快速查詢。
枭獍是一個漢語合成詞,由“枭”與“獍”二字組成,本義分别指代兩種傳說中兇殘的動物,後引申為比喻極端兇惡或忘恩負義之人。
字源解析
比喻義與文化内涵
二字合稱“枭獍”,最早見于南北朝文獻,如《魏書》中以“枭獍其心”形容背棄倫理之徒。唐代以後,該詞多用于批判悖逆人倫、恩将仇報的行為,如《舊唐書》稱安祿山“枭獍為心”。
文學與語言應用
在傳統詩詞和小說中,“枭獍”常作為貶義修辭。例如《紅樓夢》中賈政斥責賈環“枭獍之性”,暗指其品行低劣。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強調對極端惡行的道德譴責。
參考資料
“枭獍”是一個漢語成語,由“枭”和“獍”兩種傳說中的惡獸組成,常用于比喻忘恩負義或兇殘狠毒之人。以下是詳細解釋:
枭(xiāo)
獍(jìng)
“枭獍”通過兩種惡獸的習性,生動刻畫了人性中的背叛與兇殘,是漢語中極具批判色彩的詞彙。其出處多源自古籍,現代使用需注意語境。
懊憹曲榜谕報關暴骸晨精辰居沖寞除開寸心千古玎玲端的扼吭恩台煩且幡幟枌榆松楸複圓高崔公們倆拐孤瓜熟蔕落黃芝靜掃舊态複萌濟增郡府軍慝空面枯木衆鍊力領教旒扆砻鍊毛公黾隘塞泥車瓦狗情數清湛瓊池全賓瑞世乳毛入粟跚跚山笑適分瘦金書書筴司疆松花江碎摺裙傞傞宿寓探腸貪饕拖纏途迍維婁銜泣賢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