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參劾的意思、參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參劾的解釋

[accuse;impeach] 君主時代上奏章揭發官吏的罪狀;彈劾

即如前年胡景桂參劾慰帥一事。——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詳細解釋

彈劾。《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 張萬戶 貪婪太過,被人參劾。”《紅樓夢》第一○一回:“ 蘇州 刺史 李孝 一本:參劾縱放家奴,倚勢淩辱軍民,以緻因奸不遂,殺死節婦事。” 範文瀾 《中國近代史》附錄四:“ 上海 道 吳煦 劣迹昭著,被人參劾。”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參劾(cān hé)指古代官員向君主或上級檢舉揭發其他官員的過失或罪行,要求予以懲處的行為。其核心含義包含檢舉與請求處置兩層行為目的,屬于古代監察制度的重要環節。以下從漢語詞典及曆史文獻角度分層解析:


一、詞義解析

  1. 基本釋義

    參意為“檢舉、彈劾”,劾意為“審判、定罪”,二字組合強調通過正式程式揭發并追究官員責任。如《漢語大詞典》定義:“參劾,指上奏章揭發官吏罪狀。”

  2. 行為主體與對象

    主體多為監察官員(如禦史、給事中),對象為失職或違法的官吏。明代《大明會典》載:“禦史職專糾劾百司,辯明冤枉。”

  3. 法律程式性

    需以書面奏章形式呈遞,經君主或上級裁決。清代《欽定吏部處分則例》規定:“參劾本章須列明實證,違者反坐。”


二、與近義詞辨析

詞彙 核心差異 文獻例證
參劾 正式檢舉并請求懲處 “巡撫參劾知縣貪墨,奉旨革職。”
彈劾 側重指控罪行(現代亦用) 《宋史》:“台谏彈劾不避權貴。”
舉劾 泛指舉報揭發(程式較簡) 《漢書》:“刺史以六條問事,舉劾不法。”

三、曆史制度背景

參劾制度源于秦漢禦史監察體系,至明清形成嚴密規範:


四、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商務印書館, 2023.
  2. 呂宗力. 《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5.
  3. 張晉藩. 《中國法制通史》(明清卷). 法律出版社, 2019.
  4. 王天有. 《明代國家機構研究》.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注:因經典工具書及學術著作多無穩定電子資源鍊接,此處依學術規範标注文獻來源,确保權威性。)

網絡擴展解釋

“參劾”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君主制時代,指通過正式途徑揭發官吏的過失或罪狀。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參劾”指向上級或君主提交奏章,揭露官員的過錯或違法行為,即“彈劾”。其核心含義是通過書面形式檢舉官吏的不當行為。

二、詞源與結構

三、使用場景

  1. 曆史背景:常見于中國古代政治體系,如清代官員胡景桂曾參劾慰帥(見《譚嗣同傳》)。
  2. 文學引用:《醒世恒言》《紅樓夢》等古典作品中均有使用,如“張萬戶貪婪太過,被人參劾”。
  3. 現代延伸:可引申為對權力者的監督行為,但現代更常用“彈劾”一詞。

四、與“彈劾”的關聯

兩者含義相近,但“參劾”更側重書面檢舉的流程,而“彈劾”適用範圍更廣,包括現代政治制度中的罷免程式。


參劾是君主制下通過奏章揭發官員罪狀的正式行為,兼具曆史特色與監督意義。如需具體案例,可參考《譚嗣同傳》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襃禅霸說兵鎮巢父察視乘障處畫藸蒘雌霓大袋鼠打礬擔夫争道德谟克拉西嘟囔販沽房中樂罘罕夫餘趕赴鶴輩宏陳後果穢人狐媚猿攀賈國金毛鼠盡氣進忠稽延絕食慨當以慷空潭陵螺露顆論托祢廟明器南朔配地樸澀青海湖青真然即洳濕守祀速福帑庾菾菜天賦天潢貴胄田結笤把土運韈劫子汪波忘年之交武斷專橫鹹黜相對濕度心蕩神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