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戒的意思、五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戒的解釋

[Five Buddhist Disciplines] 佛教中在家的男女教徒所應遵守的五項戒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詳細解釋

(1).五種戒令。《周禮·秋官·士師》:“以五戒先後刑罰,毋使罪麗于民。一曰誓,用之于軍旅;二曰誥,用之于會同;三曰禁,用諸田役;四曰糾,用諸國中;五曰憲,用諸都鄙。”

(2).亦作“ 五誡 ”。佛教指在家信徒終身應遵守的五條戒律。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晉書·會稽文孝王道子傳》:“臣聞佛者清遠玄虛之神,以五誡為教,絶酒不淫。”《魏書·釋老志》:“又有五戒,去殺、盜、淫、妄言、飲酒,大意與仁、義、禮、智、信同,名為異耳。”

(3).指寺院中未經剃度的雜役、行者等。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二:“幾箇誦經五戒,是佛力扶持後馬踐殺。”《古今小說·簡帖僧巧騙皇甫妻》:“﹝ 皇甫殿 ﹞當時呼住行者道:‘五戒,你莫待要趕這兩箇人上去?’” 明 高明 《琵琶記·寺中遺像》:“﹝末扮五戒上雲﹞自家乃是彌陀寺中一箇五戒便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戒是漢傳佛教中基礎的行為規範體系,指佛教徒應當遵守的五項根本戒律,具體釋義如下:

一、核心定義 五戒源于梵語“pañcaśīla”,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項基本戒條,構成佛教倫理體系的根基。此戒律體系最早見于《增壹阿含經》卷七,經中記載佛陀要求弟子“當持五戒”以修善止惡。

二、具體戒律解析

  1. 不殺生戒(梵語prāṇātipātā veramaṇī) 禁止故意殺害有情衆生,包含人類與動物。該戒體現佛教衆生平等觀,中國佛教協會官網指出此戒旨在培養慈悲心。

  2. 不偷盜戒(梵語adinnādānā veramaṇī) 禁止未經許可取用他人財物,涵蓋直接盜竊與變相侵占。《大智度論》卷十三強調此戒維護社會財産秩序的功能。

  3. 不邪淫戒(梵語kāmamithyācāra veramaṇī) 規範在家信衆的性道德,禁止婚外性行為。據《四分律》記載,此戒旨在維護家庭倫理關系。

  4. 不妄語戒(梵語mṛṣāvādā veramaṇī) 包含禁止謊言、惡口、绮語、兩舌四種語言過失。《法苑珠林》卷八十八說明此戒對應修習口業清淨。

  5. 不飲酒戒(梵語surāmaireyya veramaṇī) 禁止飲用含酒精飲品,佛教典籍《俱舍論》解釋此戒為防止神智昏亂導緻破戒。

三、文化延伸 在道教體系中存在同名但内容不同的“老君五戒”,包含不殺生、不葷酒、不口是心非等條目,屬宗教術語的跨體系應用現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相關論文對此有專章論述。

網絡擴展解釋

“五戒”是佛教中在家信徒(居士)需遵守的五項基本戒律,旨在引導信衆止惡行善,培養慈悲心與道德修養。其具體内容及含義如下:

一、五戒的具體内容

  1. 不殺生
    禁止故意殺害一切有情衆生(包括人類、動物等),強調尊重生命、培養慈悲心。佛教認為衆生平等,殺生會造業障,阻礙修行解脫。

  2. 不偷盜
    不可通過欺騙、強奪、盜竊等非法手段占有他人財物,主張誠實勞動與正當獲取。此戒要求尊重他人財産權,維護社會公平。

  3. 不邪淫
    針對在家信徒,指禁止不正當的性行為(如婚外情、侵犯他人等),以維護家庭和諧與社會倫理。出家僧侶則需完全禁欲。

  4. 不妄語
    包括不撒謊、不惡語傷人、不搬弄是非(兩舌)、不花言巧語(绮語)。強調言語真實、善意,以建立信任與和諧的人際關系。

  5. 不飲酒
    禁止飲用含酒精的飲品,因飲酒易使人喪失理智,導緻破戒或造惡業。此戒屬“遮戒”,旨在通過約束行為保護其他戒律的清淨。


二、五戒的意義與作用


三、補充說明

若需了解更深入的持戒方法或宗教哲學背景,可參考佛教經典或權威宗教機構的解讀。

别人正在浏覽...

寶勢泵房褊宕比翼齊飛波粼伯牛撥沙部族長禦赤岸蕩析離居道合到頭電筒都養風派傅雷家書格目貢艘赫蘇氏冱涸混成協剪筒谏喻解棼階台浸禮金瑣踞蟠狂貙狂直量識蛎塘流僈龍尾鳴動謀慮嶷爾旁通曲暢破心球蛋白裘茸屈産乳粟散馬休牛觞次社學司計天眷體骸停私體物痛嫉推導土埋半截頑士猥衆黠捷戲嘲西池金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