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ve Buddhist Disciplines] 佛教中在家的男女教徒所應遵守的五項戒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1).五種戒令。《周禮·秋官·士師》:“以五戒先後刑罰,毋使罪麗于民。一曰誓,用之于軍旅;二曰誥,用之于會同;三曰禁,用諸田役;四曰糾,用諸國中;五曰憲,用諸都鄙。”
(2).亦作“ 五誡 ”。佛教指在家信徒終身應遵守的五條戒律。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晉書·會稽文孝王道子傳》:“臣聞佛者清遠玄虛之神,以五誡為教,絶酒不淫。”《魏書·釋老志》:“又有五戒,去殺、盜、淫、妄言、飲酒,大意與仁、義、禮、智、信同,名為異耳。”
(3).指寺院中未經剃度的雜役、行者等。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二:“幾箇誦經五戒,是佛力扶持後馬踐殺。”《古今小說·簡帖僧巧騙皇甫妻》:“﹝ 皇甫殿 ﹞當時呼住行者道:‘五戒,你莫待要趕這兩箇人上去?’” 明 高明 《琵琶記·寺中遺像》:“﹝末扮五戒上雲﹞自家乃是彌陀寺中一箇五戒便是。”
“五戒”是佛教中在家信徒(居士)需遵守的五項基本戒律,旨在引導信衆止惡行善,培養慈悲心與道德修養。其具體内容及含義如下:
不殺生
禁止故意殺害一切有情衆生(包括人類、動物等),強調尊重生命、培養慈悲心。佛教認為衆生平等,殺生會造業障,阻礙修行解脫。
不偷盜
不可通過欺騙、強奪、盜竊等非法手段占有他人財物,主張誠實勞動與正當獲取。此戒要求尊重他人財産權,維護社會公平。
不邪淫
針對在家信徒,指禁止不正當的性行為(如婚外情、侵犯他人等),以維護家庭和諧與社會倫理。出家僧侶則需完全禁欲。
不妄語
包括不撒謊、不惡語傷人、不搬弄是非(兩舌)、不花言巧語(绮語)。強調言語真實、善意,以建立信任與和諧的人際關系。
不飲酒
禁止飲用含酒精的飲品,因飲酒易使人喪失理智,導緻破戒或造惡業。此戒屬“遮戒”,旨在通過約束行為保護其他戒律的清淨。
若需了解更深入的持戒方法或宗教哲學背景,可參考佛教經典或權威宗教機構的解讀。
《五戒》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含了“五”和“戒”兩個字。
拆解《五戒》這個詞語,可以看到它的部首是“亻和戈”,其中“亻”是人的部首,表示與人有關,而“戈”則是一個具體的象形部首,代表了兵器。整個詞語的筆畫數是8,其中“五”的筆畫數是4,“戒”的筆畫數是4。
《五戒》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佛教經典《五戒牒》。戒律是佛教中修行者應該遵守的規則,保持清淨心态,消除貪、嗔、癡等煩惱,以達到超越世俗的目的。
在繁體字中,“五戒”這個詞語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可能會有所變化。《五戒》這個詞在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比可能會有一些細微差别,但整體的意義是相同的。
《五戒》這個詞語可以應用于不同的語境中,以下是一些例句:
1. *********應該持守五戒,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飲酒。
2. 在古代中國,士人有着守五戒的道德規範。
與《五戒》相關的組詞有:
- 五戒牒:佛教經典中關于五戒的内容。
- 五戒律:佛教中對五戒的具體規定和說明。
與《五戒》近義的詞語有:
- 五戒法:指佛教的戒律體系,與五戒密切相關。
- 五戒行者:指遵守五戒的修行者。
反義詞較難确定,因為五戒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很難找到一個直接相反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