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人或動物沒有腳。《荀子·勸學》:“螣蛇無足而飛。”《晉書·魯褒傳》:“無翼而飛,無足而走。” 宋 洪邁 《夷堅丙志·無足婦人》:“時燈火尚存,自隙窺覘,乃無足婦人,負兩肉翼。”
(2).指物體沒有下部腿狀的支撐物。《詩·召南·采蘋》“維錡及釜” 毛 傳:“有足曰錡,無足曰釜。” 唐 劉師服 侯喜 《石鼎聯句》:“或訝短尾銚,又似無足鐺。”
(3).不值得。 宋 蘇轼 《潮州修韓文公廟記》:“此理之常,無足怪者。” 魯迅 《墳·論照相之類》:“目驗尚且如此胡塗,則 S城 人之将眼睛理想化為小鲫魚,實也‘無足深怪’了。”參見“ 無足道 ”。
(4).不知足,不滿足。《東觀漢記·杜林傳》:“玉食狃猱之意,徼幸之望,曼延無足。”《晉書·宣帝紀》:“人苦無足,既得 隴 右,復欲得 蜀 !”
(5).不夠,配不上。 宋 洪邁 《夷堅丙志·聶從政》:“我幾入鬼録,賴君復生,顧世間物無足以報德。”
“無足”是一個多義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五類解釋:
1. 生理/形态特征 指人或動物沒有腳,或物體缺乏下部支撐結構。例如《荀子·勸學》中“螣蛇無足而飛”,宋代文獻描述“無足婦人”形象。日常使用如“無足茶幾”指沒有腿的家具。
2. 價值判斷 表示“不值得”,常見于成語“無足輕重”。蘇轼《潮州修韓文公廟記》用“無足怪者”表達不值得驚訝,現代例句如“愛情是生活中無足輕重的一部分”。
3. 心理狀态 指“不知足、不滿足”,如描述貪心者“無足”,該義項在《夷堅丙志》等古籍中也有體現。
4. 程度描述 表達“不夠、配不上”,如“他的貢獻無足匹配榮譽”。這一引申義在多個現代詞典中被收錄。
5. 哲學隱喻 《晉書》用“無足而走”暗喻貨币流通特性,展現其抽象化使用場景。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選擇釋義,古籍引用時需注意古今語義差異。更多例句可參考和中的文學作品應用案例。
無足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沒有足夠或不夠的意思。我們來看一下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無足這個詞由兩個字組成,它拆分成無(無法)和足(腳)兩個部分。其中,無作為一個獨立的字,在足的左側作為偏旁部首。根據《康熙字典》,無足的總筆畫數為七畫。
無足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用來形容某物不夠或不足夠。在繁體字中,無足仍然被寫作「無足」,保留了傳統的字形。
根據古代漢字書寫規範,《說文解字》中将無足的寫法為「無足」,可以看到無足的字形與現代寫法相似,但有些細節有所不同。
1. 他的工資無足以支付所有的賬單。
2. 再多的贊美也無足以表達我的感激之情。
組詞:無益、無償、無能、無情、無理、無私。
近義詞:不足、不夠、匮乏。
反義詞:充足、豐富、充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