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缗的意思、校缗的詳細解釋
校缗的解釋
核計用費。 唐 劉禹錫 《武陵書懷五十韻》:“校緡資筦榷,復土奉山園。”
詞語分解
- 校的解釋 校 à 學堂,專門進行教育的機構:校園。校長。 軍銜的一級,在“将”之下,“尉”之上。 古代軍隊編制單位:校尉(統帶一校的軍官)。 校 à 比較:校場。 查對、訂正:校勘。校訂。校對。 筆畫數:;
- 缗的解釋 缗 (緡) í 古代穿銅線用的繩子。 釣魚繩。 古代計量單位:錢十缗(即十串銅錢,一般每串一千文)。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校缗(xiào mín)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境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單字釋義與曆史用法兩個角度解析:
一、單字釋義
- 校:本義為木栅欄,引申為考核、核對。《說文解字》釋為“木囚也”,後衍生出校正、計算等義。
- 缗:原指穿銅錢的繩子,後成為古代貨币計量單位,一千文為一缗。《說文解字》稱“釣魚也”,段玉裁注“引申為缗錢”。
二、複合詞義考據
“校缗”在古代文獻中多指核校錢币數目或賦稅賬目。例如宋代賦稅制度中,官府通過“校缗”清點稅收,确保賬實相符。明代《宛署雜記》亦載“歲終校缗,以察侵漁”,強調通過核對錢款防止貪腐。
三、語用演變
該詞屬曆史詞彙,現代漢語已罕用,但在研究古代經濟史、財政制度時仍具學術價值。其核心語義可概括為“通過嚴謹核對确保財務準确性”,體現了古代行政體系中的監管邏輯。
網絡擴展解釋
“校缗”一詞的釋義需結合不同來源和語境分析,存在以下兩種主要解釋:
一、古代用法(核計用費)
- 拼音:jiào mín(或xiào mín,存在讀音争議)。
- 釋義:指核算、計算費用,常見于古代文獻。
該詞出自唐代劉禹錫《武陵書懷五十韻》:“校緡資筦榷,復土奉山園。”其中“校”意為核對,“緡”(同“缗”)指穿錢币的繩子或成串的錢,引申為財政核算。
二、現代用法(學校相關)
- 拼音:xiào mín(部分來源标注為xiào fēn,可能存在錯誤)。
- 釋義:現代漢語中解釋為“校長和教師”的合成詞,泛指學校管理層及教育工作者群體。不過此釋義的權威性存疑,因“缗”字本義與學校無直接關聯,且拼音标注可能存在混淆。
注意事項
- 權威性差異:古代釋義有文獻佐證(如唐詩),更可靠;現代釋義僅見于個别網頁,需謹慎采信。
- 發音與字形:“校”讀jiào時意為核對,讀xiào時指學校;“缗”正确拼音為mín,部分來源标注為fēn,屬錯誤。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古代文獻中多指向財務核算,現代用法可能為誤傳或衍生義。
别人正在浏覽...
阿史那幫縛榜子崩渹必阇赤逼嫁不患參解參微镵鼎嘲擯斥鷃饏淡柢噬風輪負聲膏脈貫鮮谷根國難當頭好色橫憂見解昆山調苦辛濫祀連花戾于鹵竈馬蠸夢日秘密密葺葺墓石凝态逆施倒行弄潮兒洽驩七碗讓陸銳利薩克管神道深克石犷釋急蓍簪鼠技屬界思韻同窗投央王臣違限聞誦吳生下列鄉飲大賓夕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