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踐的意思、朝踐的詳細解釋
朝踐的解釋
古代祭禮儀節之一。《周禮·春官·司尊彜》:“其朝踐用兩獻尊。” 鄭玄 注:“朝踐,謂薦血腥,酌醴,始行祭事,後於是薦朝事之豆籩。” 孫诒讓 正義謂朝踐為薦腥後之獻。見《周禮正義》卷三八。
詞語分解
- 朝的解釋 朝 ā 早晨:朝陽。朝晖。朝暮。朝霞。朝氣。朝思暮想。朝令夕改。朝秦暮楚(喻反複無常)。 日,天:今朝。明朝。 晨夕野暮 朝 á 向着,對着:朝向。朝前。朝陽。坐北朝南。 封建時代臣見君;亦指宗教徒
- 踐的解釋 踐 (踐) à 踩,踏:踐踏。踐履。作踐。 履行,實行:踐行。實踐。 陳列整齊。 特指皇帝登臨皇位:踐祚。踐極(皇帝即位)。 古同“剪”,滅除。 古同“淺”,淺陋。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朝踐”是中國古代祭祀禮儀中的一個特定環節,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本定義
朝踐是周代祭祀儀式中的重要步驟,指在祭祀開始時,向神靈進獻生肉(血腥)并敬獻醴酒的過程。這一環節标志着祭祀活動的正式開端。
-
文獻出處
源自《周禮·春官·司尊彜》記載:“其朝踐用兩獻尊。”鄭玄注解說:“朝踐,謂薦血腥,酌醴,始行祭事。” 即通過獻生肉和醴酒開啟祭祀。
-
流程解析
- 薦血腥:供奉未經烹煮的牲肉,象征對神靈的原始敬意。
- 酌醴:用特制的醴酒進行獻祭,配合血腥完成初步禮儀。
- 後續銜接:朝踐之後進入“朝事”環節,獻上豆笾等禮器中的熟食。
-
曆史注疏
清代學者孫诒讓在《周禮正義》中進一步說明,朝踐特指“薦腥後之獻”,即獻生肉後進行的第一次正式獻禮,強調其作為祭祀程式關鍵節點的作用。
-
延伸含義
該詞中的“踐”取“履行”之義,體現對傳統禮制的嚴格遵循。馬端臨《文獻通考》将朝踐與迎牲、坐屍等環節并列,突顯其在整套祭禮中的結構性地位。
朝踐是周禮中通過血腥與醴酒獻祭啟動祭祀的核心儀節,反映了古代“敬天法祖”的禮儀思想。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記載,可查閱《周禮正義》卷三十八等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朝踐(cháo jià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朝”和“踐”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如下:
- 朝:部首是木,總筆畫數是12;
- 踐:部首是足,總筆畫數是13。
朝踐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曆史和文化背景。在古代,朝踐意指君主日常的行動和舉止,特指君主到宮殿大殿舉行朝會的動作。
繁體字中,《朝踐》的寫法和簡體字基本保持一緻,隻是字形稍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朝的字形曾有多種寫法,如“宅”、“朝”等。而踐的字形也有變化,如“踐”、“跈”等。
下面是一個使用朝踐的例句:
君主每天早晨步入大殿,開始朝踐儀式。
朝踐還可以組成其他詞語,如“朝儀”、“朝廷”等。
與朝踐相關的近義詞是“朝會”、“朝拜”等,它們都表示君主或者領導人的行動和儀式。
朝踐的反義詞是“退朝”,表示君主或者領導人離開朝會回到私人場所。
希望這些回答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