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養子;過繼兒子。《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三回目:“ 張員外 義撫螟蛉子, 包龍圖 智賺合同文。” 清 楊懋建 《京塵雜錄·辛壬癸甲錄》:“ 桂喜 ,居 松秀堂 , 楊寳林 螟蛉子也。”
(2).比喻有承繼關系的事物。《人民文學》1981年第5期:“文章指出 曾今可 寫的白話詩,實際上卻是舊體詩的螟蛉子。”參見“ 螟蛉 ”。
“螟蛉子”一詞包含兩層含義,需結合曆史典故與生物學現象綜合理解:
這一用法源自《詩經·小雅·小宛》的記載:“螟蛉有子,蜾蠃負之”。古人觀察到蜾蠃(一種寄生蜂)将螟蛉(鱗翅目幼蟲)帶回巢穴的現象,誤以為蜾蠃無子而收養螟蛉為後代。實際上,蜾蠃是将卵産在螟蛉體内作為幼蟲食物(現代生物學已證實此行為)。但因這一誤解,“螟蛉子”成為收養關系的代稱,例如:
因螟蛉從幼蟲到成蟲的形态巨變,該詞衍生出“表面平凡,内藏能量”的比喻義,如形容看似普通的詩文實則蘊含深意。
生物學上,螟蛉是稻螟蛉等鱗翅目幼蟲(體綠色,行動似尺蠖),而蜾蠃屬于膜翅目,兩者實為捕食關系。這一科學認知與古代文學意象共同構成了該詞的豐富内涵。
《螟蛉子》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蛹”或者“蠶寶寶”。螟蛉子是指蠶縛繭中的幼蟲形态,屬于昆蟲類的一種。
螟蛉子的部首是蟲字部,由“蟲”字構成。它的筆畫順序是:蟲(6畫)。
螟蛉子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遊》一書中。而繁體字中的“螟”字的寫法為「蠓」,發音和意義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螟”和“蛉”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其中,“螟”字的寫法為「螟」,由左邊的“蟲”字部和右邊的“冥”字組合而成;而“蛉”字的寫法為「蛉」,由左邊的“蟲”字部和右邊的“夌”字組合而成。
1. 蠶寶寶們在蠶繭中變成螟蛉子,最後化為美麗的蝴蝶。
2. 農民要精心照料螟蛉子,才能培育出優質的絲綢。
蠶絲、蠶繭、蠶寶寶、蠶農
蠶子、蠶蛹
蛾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