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诤的意思、匡诤的詳細解釋
匡诤的解釋
指出錯誤,勸人改正。 清 黎庶昌 《<續古文辭類纂>序》:“ 無錫 薛叔耘 ,頗與商訂此編; 桐城 蕭穆 敬甫 ,雖未録其文,而匡諍啟發,裨助宏多,皆 孔子 所謂益友也。”
詞語分解
- 匡的解釋 匡 ā 糾正;匡正。匡謬。 救:匡救。匡複。匡時濟世。 輔助,幫助:匡助。匡扶。匡我不逮(幫助我所做不到的)。 粗略計算,估計,預料:匡算。匡計。 古同“筐”。 姓。 筆畫數:; 部首:匚; 筆順編
- 诤的解釋 诤 (諍) è 谏,照直說出人的過錯,叫人改正:诤谏。诤言。诤臣。诤友(能直言規勸的朋友。亦作“争友”)。 〔诤人〕古代傳說中的矮小人種。亦稱“靖人”。 紛争,争:诤紊(争論是非)。 筆畫數:; 部
專業解析
匡诤是一個漢語詞彙,屬于較為書面化的表達,其核心含義指通過正直的勸谏來糾正錯誤、扶正缺失的行為或态度。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其意思、用法及來源:
一、詞義解析
-
匡
- 本義:糾正、扶正。《說文解字》釋為“飲器,筥也”,後引申為“糾正”(如“匡正”)。
- 引申義:輔助、挽救(如“匡救”)。
來源:《說文解字·匚部》。
-
诤
- 本義:直言規勸,止人過失。《廣韻》注:“诤,谏也。”
- 特點:強調以直言對抗錯誤,帶有急切、懇切之意。
來源:《廣韻·去聲·诤韻》。
-
匡诤(合成詞)
二、用法與語境
- 典型場景:
- 政治語境:臣子對君主的谏言(如“魏徵以匡诤聞名”)。
- 道德勸誡:師長對後輩的嚴肅規勸(如“友朋匡诤之義不可廢”)。
- 情感色彩:
- 褒義詞,強調勸谏者的責任感與勇氣。
- 隱含“風險性”,因直言可能觸怒對方(如“匡诤之臣多遭貶黜”)。
三、權威文獻佐證
- 《漢語大詞典》
收錄“匡诤”詞條,釋義為“匡正谏诤”,引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匡诤之職,以肅朝綱。”
- 《古代漢語詞典》
強調其與“谏诤”的關聯性,指出“匡诤”更突出“糾正根本性錯誤”的意圖 。
- 古典用例:
- 《後漢書·李雲傳》:“忠臣匡诤,以扶社稷。”
-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臣竊觀陛下有匡诤之士,而無容受之量。”
四、近義詞辨析
詞彙 |
核心差異 |
例句 |
谏诤 |
側重“直言勸阻” |
“禦史職在谏诤。” |
匡正 |
側重“糾正結果”,弱化勸谏過程 |
“匡正時弊,義不容辭。” |
匡救 |
強調“挽救危局” |
“匡救國家于傾覆之際。” |
“匡诤”是漢語中表達“以正直谏言糾正重大過失”的複合動詞,凝結了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文死谏”的責任倫理。其權威性源于古代經典與史籍的反複使用,現代雖較少見于口語,但仍活躍于曆史、政治類嚴肅文本中,承載着對“直言敢谏”精神的推崇。
網絡擴展解釋
“匡诤”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kuāng zhèng,其核心含義是通過直言勸谏來糾正錯誤,強調為公正和正義發聲。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析:
基本含義
- 匡:意為糾正、修正;诤:指直言不諱、據理力争。兩者結合,表示通過坦率指出問題并規勸他人改正錯誤。
- 該詞常用于描述正直的勸谏行為,尤其在維護公義或輔佐他人時體現責任感和勇氣。
詞語結構與用法
- 結構:動賓結構,“匡”為動詞(糾正),“诤”為賓語(直言)。
- 應用場景:
- 曆史或文學語境中,多用于描述臣子對君主的谏言(如“诤臣”)或朋友間的坦誠規勸(如“诤友”)。
- 現代用法較少,但可延伸至職場、學術等需直言不諱的場合。
例句與文獻出處
- 例句:
- “第三輪比賽,湖南隊的劉演升寫錯‘匡诤’,成為第一個離場的選手。”
- 清代黎庶昌《<續古文辭類纂>序》提到:“蕭穆敬甫雖未録其文,而匡诤啟發,裨助宏多。”
延伸補充
- 近義詞:谏诤、規谏、直言極谏。
- 反義詞:阿谀奉承、曲意逢迎。
- 文化内涵: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忠言逆耳”的重視,強調以正直态度維護真理。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曆史用例,可參考《續古文辭類纂》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安納托利亞白燒灞陵暴下貝朋參奉讒妒刬舊謀新詞牒待年婦大搉調刺斷給飛化負苓者傅姆幹安鈎摭果盒換熱器互斥滬渎彗光鉀肥夾縫僭濫勁急經說金毗羅柩殡舊瘴擊甕拘攔麗箭離旌涖事龍脣茫無頭緒渺無蹤影鳴吠鳴吼明曉迷觑眼謀維怒放扒艇貧耗錢額三象臊陀筲桶少小無猜石将軍石臼港疏逸送迎錢脫垂晚魄維口食下塞上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