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夏季。 晉 王羲之 《謝仁祖帖》:“忽然夏中感懷,冷冷不適。足下復何似,耿耿。” 唐 戴叔倫 《送裴判官回湖南》詩:“莫怕南風且盡歡, 湘 山多雨夏中寒。”《宋書·庾炳之傳》:“ 劉雍 自謂得其力助,事之如父,夏中進甘蔗,若新發於州。”
(2).佛教語。謂夏安居間之九十日,即從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
“夏中”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個層面的解釋:
指夏季的中期階段
傳統農業社會中,夏季是農事活動的關鍵期,因此“夏中”特指盛夏時節,強調這一時期的繁忙與重要性。
例:晉代王羲之《謝仁祖帖》中“忽然夏中感懷”,即以“夏中”代指夏季。
時間範圍
廣義上可泛指整個夏季,但更常見的是指農曆四月至六月的中間時段。
在佛教中,“夏中”指僧侶進行夏安居(又稱結夏)的90天,即農曆四月十六至七月十五。此期間僧侶需靜心修行,避免外出以免傷及草木生靈。
夏中指的是夏季的中間時段,即盛夏時期。夏季是一年中較為炎熱的季節,而夏中則是指炎熱達到高峰的時期。在氣候學中,夏中通常是指從6月到8月的時間段。
夏中的部首是夊(足),總共有10個筆畫。
夏中的來源較為複雜,部分文獻認為它是由天文學上夏季之中指代夏天中氣的“昴”字發展而來,也有說法認為它是由“夏至中天”發展而來,表示夏季有最長的白天。夏中的繁體字為「夏」。
在古時候,夏中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而這種變化多是因為隨着時代的演變,漢字的形狀和結構也有所改變。然而,關于夏中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的具體信息暫時無法得知。
1. 盛夏時節,陽光炙熱,已經進入了夏中。
2. 這個地區的夏中特别潮濕,熱浪幾乎讓人難以忍受。
組詞:夏令營、夏至、夏天
近義詞:盛夏、暑夏
反義詞:初夏、深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