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卻籍的意思、卻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卻籍的解釋

亦作“卻籍”。 南朝 齊 對檢出的僞冒戶籍之稱。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三編第四章第二節:“為了擴大賦役征收範圍, 齊高帝 蕭道成 專門設置了校籍官,嚴令整頓戶籍。經檢出的僞冒戶籍,稱為‘卻籍’,要被罰充遠戍。”參閱《通典·食貨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卻籍”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語義演變來區分:

一、曆史制度層面的解釋(主流含義)

指南朝齊(479-502年)實行的戶籍審查制度。根據:

  1. 背景:齊高帝蕭道成為擴大賦役征收範圍,設置“校籍官”嚴查戶籍。
  2. 定義:通過“檢籍”(戶籍審查)發現的僞冒戶籍稱為“卻籍”。這些戶籍多涉及逃避賦稅或兵役的造假行為。
  3. 處罰:被列入“卻籍”者會被罰充軍戍邊,以此整頓賦稅系統。

二、成語層面的解釋(較少見)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提出“卻籍”作為成語,意為“以籍貫自傲、貶低他人”,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撐,可能與“卻”字的“退卻”本義混淆有關,建議謹慎使用。

補充說明

郭沫若在《中國史稿》中引用該詞時,明确指向南齊的戶籍政策(見),而《通典·食貨三》等史料也佐證了這一制度的曆史真實性。建議在學術或曆史語境下優先采用第一種解釋。

網絡擴展解釋二

《卻籍》: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

《卻籍》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其中,“卻”是指在言語、行為等方面表示否定、不同意;“籍”是指書籍、記載。因此,《卻籍》的意思是指否定書籍、記載。

拆分部首和筆畫:
《卻》的部首為“卩”,總筆畫數為4畫。
《籍》的部首為“⺮”,總筆畫數為10畫。

來源和繁體

《卻籍》來源于《詩經·大雅·卷阿》中的一句詩:“綴幹之綦,猗嗟卻回。”其中“卻回”一詞被引申為否定、拒絕。

繁體字:“卻籍”

古時候漢字寫法和例句

在古時候,漢字“卻”還有其他寫法,如“卻”、“覷”等。而“籍”在古代有時寫作“箿”。現代使用普遍的寫法為《卻籍》。

例句:他對這本《卻籍》持否定的态度。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
卻立(拒絕、否定)
卻翻(推翻、否定)

近義詞:
否定、拒絕、排斥

反義詞:
肯定、接收、歡迎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