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方物的意思、方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方物的解釋

(1).本地産物;土産。《書·旅獒》:“無有遠邇,畢獻方物。” 蔡沉 集傳:“方物,方土所生之物。” 三國 魏 嵇康 《答難養生論》:“九土述職,各貢方物,以效誠耳。” 唐 朱慶馀 《商州王中丞留吃枳殼》詩:“方物就中名最遠,隻應愈疾味偏佳。” 清 張岱 《陶庵夢憶·方物》:“ 越中 清饞,無過餘者,喜啖方物。 北京 則蘋婆果、黃鬣馬牙松…… 山陰 則 破塘 筍、謝橘、 獨山 菱、河蟹、 三江屯 蟶、白蛤、江魚、鰣魚、裡河鰦。”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拟播布美術意見書》:“方物見斥,外品流行, 中國 經濟,遂以困匱。”

(2).猶識别;名狀。《國語·楚語下》:“民神雜糅,不可方物。” 韋昭 注:“方,猶别也;物,名也。”《明史·馮恩傳》:“若 鋐 ,則如鬼如蜮,不可方物。”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四:“﹝ 岷江 ﹞受 彭蠡 之流,阻以 小姑 之險,澒洞震動,不可方物。”

(3).指辨别事理。《禮記·内則》:“四十始仕,方物、出謀、發慮。” 俞樾 《群經平議·禮記三》:“方物者,辨别其事也。惟能辨别其事,故能出謀發慮也。”

(4).仿佛;類似。 唐 儲光羲 《贻餘處士》詩:“市亭忽雲搆,方物如山峙。” 章炳麟 《辨詩》:“ 漢 世自 賈生 《惜誓》,上接《楚辭》,《鵩鳥》亦方物《蔔居》,而 相如 《大人賦》,自《遠遊》流變。”

(5).指各方的物議。《南史·宋南郡王義宣傳》:“汝與 師護 年時一輩,各有其美,方物之義,亦互有少劣。”《宋書》本傳作“物議亦互有少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方物在漢語中為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與現代用法分述如下:


一、本義:地方特産

指某地特有的物産,即“土産”。

文獻依據:

《說文解字》釋“方”為“併船”,引申為“地域”;“物”指物品。東漢鄭玄注《周禮·天官·大宰》“以九貢緻邦國之用”時,明确将“方物”與地方貢品關聯。

現代用例:

“江南魚米之鄉,盛産菱藕茶筍等方物。”(《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二、引申義:識别品評

指辨識事物特性并加以評判。

典籍溯源:

《左傳·宣公三年》載“遠方圖物,貢金九牧”,杜預注:“圖畫山川奇異之物而獻之”,隱含辨識方物之意。後《國語·楚語下》言“民神雜糅,不可方物”,韋昭注:“方,别也;物,名也”,指無法區分神與人的界限。

語義演變:

唐宋後漸引申為“評述人物”,如蘇轼《答李琮書》:“方物古人,則不可得。”


三、特殊用法:比拟

古漢語中通“仿佛”,表示類比或模拟。

例證:

《漢書·叙傳下》:“方物周典”,顔師古注:“方,象也;物,類也”,指模拟周代制度。


現代使用規範

當代漢語保留前兩義:

  1. 特産義(常用):如“地方方物展銷會”。
  2. 辨識義(書面語):如“其人風骨清峻,不可方物”。

    《現代漢語詞典》明确标注“方物”屬書面用語,需注意語體風格。


參考資料:

《說文解字》《周禮注疏》(鄭玄);《春秋左傳正義》(杜預);《國語集解》(韋昭);《漢書注》(顔師古);《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方物”是一個多義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含義

  1. 土産/本地産物
    指某地特有的物品或特産,常見于古籍記載。如《書·旅獰》中“畢獻方物”,意為各地進貢本土産物。

  2. 識别與名狀
    表示對事物的辨别或描述能力。例如《國語·楚語下》“民神雜糅,不可方物”,意為難以區分人與神的狀态。

  3. 仿佛/類似
    用于描述事物相似或難以分辨的狀态。如《明史》中“如鬼如蜮,不可方物”。

二、其他引申義

  1. 辨别事理
    指分析、理解事物的道理,如《禮記·内則》提到“四十始仕,方物出謀”,強調中年後需具備辨事能力。

  2. 成語“不可方物”
    現代常用此成語表達“無可比拟”或“難以形容”,如“美豔不可方物”。

三、古籍出處與示例

四、現代應用

如今“方物”主要用于文學或成語中,日常口語較少使用。需注意語境,避免混淆其古義與引申義。

别人正在浏覽...

班房抱一背悔綳巴吊拷步鼓參乘騁步馳神鹑鳥達喀爾大虐道臣登位德隅疊縠跕蹝蝶子凍醴發剌高詞拐肘國務員泓泓腄腄歡恩禍賊講花見論叫嚣乩仙迹象靠身文書科發軖車老爺子镂榜録黃鹭序苗期篾籠牌記牽攀巧籍犬馬之誠柔弱楉榴桑海沙戶篩號十分惺惺使九分手串恕實四濺偷聽拖繡球違衆枭悖校講小鑼錫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