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國策·魏策四》:“ 魏王 與 龍陽君 共船而釣, 龍陽君 得十餘魚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對曰:‘臣無敢不安也。’王曰:‘然則何為出涕?’曰:‘臣為王之所得魚也。’王曰:‘何謂也?’對曰:‘臣之始得魚也,臣甚喜,後得又益大,今臣直欲棄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兇惡,而得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辟人於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聞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裳而趨王。臣亦猶曩臣之前所得之魚也,臣亦将棄矣,臣安能無涕出乎?’”後遂以“龍陽泣魚”為失寵之典。 元 白樸 《梧桐雨》第一折:“妾蒙主上恩寵無比,但恐春老花殘,主上恩移寵衰,使妾有 龍陽 泣魚之悲, 班姬 題扇之怨,奈何?”
“龍陽泣魚”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比喻因失寵或擔憂被取代而悲傷,多用于形容因地位、恩寵被他人奪走而産生的憂慮。
出自《戰國策·魏策四》:
戰國時期,魏王與男寵龍陽君一同釣魚。龍陽君釣到十餘條魚後突然落淚,魏王詢問原因。他答道:“最初釣到小魚時欣喜,但後來釣到大魚便想丢棄小魚。如今我受大王寵愛,卻擔心未來有更優秀的人出現,自己會像小魚一樣被抛棄。”。
元代白樸在《梧桐雨》中化用此典:“主上恩移寵衰,使妾有龍陽泣魚之悲”,借楊玉環之口表達失寵憂慮。
部分資料(如)提到“人才被埋沒”的引申義,但主流解釋仍以“失寵”為核心,需結合語境理解。
《龍陽泣魚》是一個成語,含有濃郁的文化意蘊。拆分部首為龍、陽、泣、魚,總共有16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傳說故事。
在繁體中文中,龍陽泣魚的寫法與簡體中文相同,不有任何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的字形與現代寫法有所區别。根據古籍記載,龍陽泣魚在古代的漢字寫法為「龍陽泣魚」。
以下是一個例句,展示了如何使用這個成語:
他的表演使得觀衆如同那龍陽下凡泣魚般感動不已。
龍陽泣魚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彙,例如:龍嘬、陽關、泣血、魚龍神獸等。
與龍陽泣魚意義相近的成語有:泣不成聲、泣涕填膺、泣如雨下等。
相反地,與龍陽泣魚意義相反的成語有:哭笑不得、淚如雨下、目瞪口呆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