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呈遞彈劾自己的狀文。古代棄官的一種方式。《東觀漢記·崔篆傳》:“‘吾聞伐國不問仁人,戰陣不訪儒士,此舉奚至哉?’遂投劾歸。”《後漢書·周燮黃憲等傳序》:“﹝ 仲叔 ﹞遂辭出,投劾而去。” 李賢 注:“自投其劾狀而去也。” 宋 蘇轼 《自金山放船至焦山》詩:“行當投劾謝簪組,為我佳處留茅庵。” 清 王鵬運 《<彊村詞>序》:“會庚子之變,依翁以居者彌歲,相對咄咄,倚茲事度日,意似稍稍有所領受,而翁則翩然投劾去。”
投劾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官員主動遞交彈劾自己的文書,以示辭官。以下從詞典釋義、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詳細解析:
字義分解
合稱“投劾”即遞交辭呈,特指官員通過自我彈劾的方式請求去職。
權威辭書定義
據《漢語大詞典》釋義:
“投劾”指古代官員呈遞彈劾自己的狀文,以辭去官職。
(來源:《漢語大詞典》 中華字庫工程)
漢代官制背景
此詞盛行于漢代,與“自劾”制度相關。官員若自認失職或欲表氣節,可書寫列舉自身過失的文書(劾狀)提交朝廷,主動棄官。此舉既避免朝廷直接罷免的恥辱,又彰顯清高姿态。
文化象征意義
經典文獻用例
(因拒履職而自我彈劾辭官)
(以“投劾”暗喻壯志未酬的歸隱)
現代使用場景
現代漢語中已罕用,但可見于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用以描述古代士人的氣節行為。
(注:部分古籍原文鍊接受限于數據庫權限,建議通過權威出版社紙質書或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等開放平台驗證。)
“投劾”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投劾(拼音:tóu hé)指古代官員主動呈遞彈劾自己的狀文,以此作為棄官的一種方式。這種行為通常帶有引咎自責的意味,官員通過自我檢舉表達對職務或時局的不滿,進而辭去官職。
起源與制度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如《東觀漢記·崔篆傳》記載,崔篆因不滿朝廷決策,“遂投劾歸”;《後漢書》亦提到官員“投劾而去”,李賢注解釋為“自投其劾狀而去”。這反映了古代官員通過自我彈劾實現辭職的制度化行為。
文學引用
宋代蘇轼在詩作中多次使用該詞,如《春菜》中“明年投劾徑須歸”,以及《自金山放船至焦山》中“行當投劾謝簪組”,均表達歸隱之意。
適用情境
多用于官員因不滿政治環境、道德困境或身體原因(如蘇轼詩中“齒搖并發脫”)而主動請辭。
文化意義
體現了古代士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價值觀,以及通過自省維護個人節操的态度。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但作為曆史詞彙,常見于研究古代官制或解讀古典文獻的場景。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東觀漢記》《後漢書》等典籍,或蘇轼相關詩作。
班賀奔轶絶塵辨覈鄙谏比較文學長弓射撤消疇年丑汙串夷錘鍛辭托竄逐蟺蜂釣川調行低柔踧行棟桡風鍳副性征覆照珪社豪末合衣畫翬還必須護取佳話賤工交工棘門金蓋鏡裡觀花羁神俊宕隽賢開心見膽匡複姥姥樂冰毛胎卯醉梅花眼門範命履迷鄉拗格婆焦窮追猛打缺蟾曲諾衽服榮牒殺殉歲終他腸王蒙相逢恨晚現金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