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依次著錄之文。《後漢書·祭祀志上》:“曾謂 泰山 不如 林放 ,何事污七十二代之編録!”
(2).編集著錄。《南史·孔休源傳》:“時 周捨 撰《禮疑義》,自 漢 魏 至于 齊 梁 ,并皆搜采, 休源 所有奏議,鹹預編録。” 唐 範摅 《雲溪友議》卷九:“ 元公 與 袁氏 琴瑟和諧,亦房帷之美也。餘故編録之。” 宋 曾鞏 《英宗實錄院申請劄子》:“臣僚之家,亦許親族編録,經所在官司繳進,不得虛飾事節。”
(3).指編集著錄之書。 宋 何薳 《春渚紀聞·劉景文夢代晉文公》:“ 景文 晚歲,常夢與 晉文公 神交,夢中酬唱甚多,家有編録。”
“編録”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編”和“録”兩部分構成。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編”指對材料進行整理、排列或創作的行為,例如“編輯”“編纂”;“録”在古漢語中通“錄”,意為記載、抄寫,後引申為收錄、保存,如《說文解字》解釋為“記之也”。兩者組合後,“編録”指系統性地整理、輯錄文獻或資料的過程及成果。
在具體應用中,“編録”可分為兩層含義:
該詞常見于學術研究、檔案管理等領域,強調過程的嚴謹性與成果的權威性。例如《中國曆史大辭典》将“編録”定義為“按體例輯錄文獻,形成可考據的文本”。
“編録”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iān lù,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三層含義:
依次著錄之文
指按照一定順序整理和記錄的文獻或文書。例如《後漢書·祭祀志上》中提到“何事污七十二代之編録”,這裡的“編録”即指曆代祭祀文獻的系統記錄。
編集著錄
表示對資料進行收集、編輯和歸納的行為。例如《南史·孔休源傳》記載其奏議被“鹹預編録”,說明這些材料被整理收錄。這一含義也體現在《漢書·藝文志》中,指古代官府對文書檔案的編纂工作。
指編集著錄之書
可代指經過系統整理後形成的書籍或文獻合集。如宋代何薳提到劉景文的家有“編録”,即指其與晉文公酬唱内容的彙編文本。
補充信息:
如需具體古籍例句或更詳細的演變脈絡,可參考漢典及《南史》《後漢書》等文獻來源。
安竪白宣版瓦報銷把式匠畢剝庳溼劖言劖語遄流楚恻觸踐慈宮撮科打鬨大少觀看谷公跪乘海飓漢佩豪幹暴取候灰溷雜呼延加膝墜淵竭蹙進對九泉極問眷忡窺拟潰然陵京蕶苓香流移失所馬蟬茂業渺綿廟勝拏訛批搗洽濡欺君器遇衢宇榮映乳梨三國三拳不敵四手時芳售貨宋清停屬投間抵隙推說宛藏晚節香甕聽俠輔享嘗西方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