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侵犯邊塞。《新唐書·渾瑊傳》:“ 大曆 七年, 吐蕃 盜塞深入, 瑊 會 涇原 節度使 馬璘 讨之。”《新唐書·韋臯傳》:“初, 雲南蠻 羈附 吐蕃 ,其盜塞必以蠻為鄉道。”
“盜塞”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但根據權威資料,主要解釋如下:
盜塞(拼音:dào sāi)指侵犯邊塞,常用于描述古代外族對中原邊境的侵擾行為。例如《新唐書》中記載:“吐蕃盜塞深入”“雲南蠻盜塞必以蠻為鄉道”,均指外敵進犯邊疆地區。
字義解析
曆史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史書,如《新唐書·渾瑊傳》《新唐書·韋臯傳》中,均用于描述吐蕃、南蠻等勢力對唐代邊塞的軍事行動。
部分詞典(如)提到“盜塞”有“竊取功勞或地位”的引申義,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文獻,可能為現代語境下的誤用或擴展。建議在正式文史研究中以“侵犯邊塞”為準确釋義。
適用于曆史、文學領域,描述古代戰争或邊疆沖突,如:“唐代将領常因抵禦外族盜塞而立功。”
盜塞(dào sè)是一個漢語詞彙,既是動詞,也可以作為名詞使用。作為動詞時,盜塞的意思是指竊取、偷盜他人的東西;作為名詞時,盜塞指盜竊、偷盜的行徑或行為。
盜(dào)的部首是皿,總筆畫數為11。
塞(sè)的部首是土,總筆畫數為7。
盜塞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的用法。盡管具體的起源尚不明确,但在古代文獻和古代詩歌中經常會有盜竊行為的描寫,這也為盜塞這個詞彙的形成提供了淵源。
盜塞的繁體字為「盜塞」。
在古時候,盜和塞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盜的古漢字寫作「盜」,而塞的古漢字寫作「塞則」。這些寫法在曆史演變中逐漸變化為現代的形式。
1. 他因為盜塞他人財物而被判刑。
2. 這個地方經常發生盜塞案件。
1. 盜竊(dào qiè):指盜取他人財物的行為。
2. 塞車(sāi chē):指車輛因交通擁堵而停止或緩慢前進。
1. 偷竊(tōu qiè):指秘密地取走他人的財物。
2. 竊取(qiè qǔ):指秘密地從他人處奪取東西。
1. 守護(shǒu hù):指保護、守衛某物。
2. 保全(bǎo quán):指保護某物使其不受損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