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蟬的别名。 清 恽敬 《釋蟪蛄》:“蜩蜋,蜩螗、蜩蝒、馬蜩,皆夏蟬也……自其蝘言之曰唐,首正偃也,自其大言之曰馬,馬、蜀、胡皆大也,蝒之義如蝘。”
“蜩蝒”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tiáo mián,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基本定義
指蟬的别名,屬于夏蟬的一種()。
文獻依據
清恽敬《釋蟪蛄》中記載:“蜩蜋、蜩螗、蜩蝒、馬蜩,皆夏蟬也”,說明該詞用于描述特定種類的蟬()。
該詞多出現于古籍或方言中,現代漢語較少使用,常見于文學或學術讨論中。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釋蟪蛄》等典籍()。
蜩蝒(tiáo yí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蟲”和“鳥”兩個部首組成,分别表示昆蟲和鳥類。按照筆畫順序,蜩蝒的總筆畫數為18畫。
蜩蝒一詞最早來源于古籍《爾雅》,用來形容蜩蝅,即蟋蟀的鳴叫聲。古代文人往往以蜩蝅的鳴叫來比喻聲音悅耳,以此來形容音樂、歌聲等美好的聲音。
在繁體字中,蜩蝒的寫法為「蜩蜷」。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有所差異。蜩蝒在古代常被寫作「蜩縢」,其形狀更接近蟬的樣子。但隨着文字的發展,現代漢字的書寫形式逐漸統一,蜩蝒的寫法也變為了現行的形式。
以下是關于蜩蝒的一個例句:“陽光透過樹葉間的縫隙,灑在蜩蝒身上,仿佛給它動聽的鳴叫增添了一絲神秘的光環。”
以下是一些與蜩蝒相關的詞語和表達:
組詞:蜈蚣、蜘蛛、蜜蜂、蜥蜴
近義詞:蟋蟀、蟬鳴、蟲鳴
反義詞:寂靜、無聲、安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