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舊時指尊長的名字。 唐 白行簡 《李娃傳》:“浹辰,父到。生因投刺,謁於郵亭。父不敢認,見其祖父官諱,方大驚,命登階,撫背慟哭移時,曰:‘吾與爾父子如初。’”
(2).正式的名字。 梁斌 《紅旗譜》十三:“ 馮大狗 連忙搖搖手,說:‘不,不,我有了官諱,叫 馮富貴 。’”
“官諱”是中國古代社會特有的文化現象,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避諱制度最初用于尊親或帝王(如“國諱”),後逐漸被部分官員效仿,演變為“官諱”,成為身份特權的體現。這一現象既反映了古代等級觀念,也展現了語言文化與社會結構的關聯。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李娃傳》《紅旗譜》等作品原文。
官諱是一個漢語詞彙,由兩個部分組成:官和諱。它的拆分部首是宀和言,筆畫分别是3和7。
官諱這個詞來源于古代中國,是指古代官方或皇室對某些字、詞進行禁用或修改的行為。官諱的目的是為了維護權威和尊嚴,避免使用某些字詞帶來不祥或不吉利的影響。
在繁體漢字中,官諱的寫法繁複一些,官的部分保持不變,但諱的部分可以寫成說,即官說。這種寫法在台灣和香港地區比較常見。
在古代,官諱的寫法可能存在一些差異。根據曆史記錄,有時候官的部分也被寫作宑、宒或宗。而諱的部分在不同的時期和地區,可能被寫作諱、訞或言。
1. 為了避免言論引起不必要的麻煩,他在寫作時經常使用官諱。
2. 在古代宮廷中,對于皇帝的名字,無論是生前還是逝世後,也會使用官諱來稱呼。
用官諱作為組詞的例子:
1. 官諱命名 (使用官方諱定的姓名)
2. 官諱隱瞞(隱瞞官方不願公開的信息)
與官諱相關的近義詞:
1. 官方禁忌
2. 禦用字
與官諱相反的詞彙:
1. 公開字(不受官方限制的字詞)
2. 普通用字(通常人們常用的字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