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為邦本的意思、民為邦本的詳細解釋
民為邦本的解釋
邦:國家。百姓是國家的根本。
詞語分解
- 民的解釋 民 í 以勞動群衆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人民。民主。民國。民法。公民(在一國内有國籍,享受法律上規定的公民權利并履行公民義務的人)。國民(具有國籍的人)。 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勞動大衆的,非官方
- 邦本的解釋 國家的根本。《書·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孔 傳:“言人君當固民以安國。” 孔穎達 疏:“民惟邦國之本,本固則邦寧。”後因以“邦民”指人民。 唐 杜甫 《入衡州》詩:“凋弊惜邦本,哀矜
網絡擴展解釋
“民為邦本”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中的重要理念,強調人民是國家的根基和存續的關鍵。以下為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 字面解釋:“邦”指國家,“本”即根本,意為人民是國家的根本。統治者須以民衆的利益為重,國家才能穩固。
- 延伸内涵:這一思想認為國家的興衰與民衆的福祉直接相關,隻有保障民生、順應民意,才能實現長治久安(如“本固邦甯”)。
曆史淵源
-
經典出處
最早可追溯至《尚書·五子之歌》:“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甯。”
此處“惟”通“為”,強調夏朝大禹的治國訓誡,警示統治者若輕視民衆,國家将陷入危機。
-
儒家發展
孔子提出“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禮記·缁衣》),孟子主張“民貴君輕”,荀子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比喻君民關系,均是對“民為邦本”的深化。
現實意義
- 古代實踐:曆代明君(如唐太宗)常以此為治國原則,通過輕徭薄賦、體察民情鞏固統治。
- 現代啟示:當代“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與之有内在聯繫,強調保障人民權益是政權合法性的基礎。
相關辨析
- 與“民主”區别:傳統“民本”思想并非現代民主制度,而是強調統治者自上而下的責任,民衆仍處于被動地位。
- 思想局限:未賦予民衆參政權利,本質仍是維護君主統治的工具。
“民為邦本”是中國古代政治哲學的核心命題之一,體現了對民衆作用的深刻認知,對後世治國理念影響深遠。
網絡擴展解釋二
民為邦本的意思
《民為邦本》是一句成語,意指國家的根本在民衆。它強調民衆的群衆基礎是構建和發展國家的最重要因素。
拆分部首和筆畫
成語《民為邦本》的拆分部首為氵和⼉,拼音為mǐn和bāng。它的總筆畫數為10畫。
來源
《民為邦本》出自《論語·季氏》這篇文章。原文是“以鄉人之心,治鄉人之心”。後來漸漸演變為現在的“民為邦本”。
繁體
繁體字中《民為邦本》的寫法為「民爲邦本」。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寫法中,成語《民為邦本》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但整體而言,它的意思和現代相同,隻是字體形狀和構造可能與現代有所差别。
例句
他強調,“民為邦本”,隻有得到民衆的支持和參與,國家才能穩定發展。
組詞
根本、基礎、構建、發展、群衆
近義詞
民生至上、民生重于一切、民本思想
反義詞
邦為民本、國家至上、國家利益優先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