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履藉 ”。謂登天子之位,繼承帝業。《荀子·儒效》:“ 武王 崩, 成王 幼, 周公 屏 成王 而及 武王 ,以屬天下,惡天下之倍 周 也,履天下之籍,聽天下之斷。”《金史·撒改傳》:“ 穆宗 履藉父兄趾業,鋤除強梗不服己者,使 撒改 取 馬紀嶺 道攻 阿疎 。”
“履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具體來源綜合解釋:
該詞最早見于《荀子》,原指天子對天下的治理權。後世逐漸擴展至官員職責範疇,可能與“籍”字在古漢語中兼具“冊籍記錄”和“權力象征”雙重含義有關。
不同文獻對詞義側重不同,需結合上下文判斷。若涉及古代政治制度,通常指向帝王繼承;若描述現代行為規範,則偏向履職盡責。
履籍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記錄、登記。
履的部首是⾝,總筆畫為12畫;籍的部首是⼾,總筆畫為19畫。
履籍的來源很早,最早出現在《詩經·魯頌·丘中》中,原本是指神仙的履曆和記載。後來逐漸演變為一般事物記錄、登記的意思。
繁體字為「履藉」,其中「藉」與「籍」音同,字形稍微不同,多用于台灣和香港地區。
古時候,「籍」的寫法稍有不同,第一種寫法是「⼈」加上「⺍」,意思是人行走時遺留下的痕迹。第二種寫法是「⼈」加上「嗇」,表示人們的腳步聲。
1. 他在公司的履籍上有很高的評價。
2. 履籍不準确會對檔案管理造成困擾。
履曆、履行、籍貫、籍忍、籍逃等。
登記、記錄、記載、檔案等。
丢失、遺忘、遺失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