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 王濬 的小字。《晉書·羊祜傳》:“時 吳 有童謡曰:‘ 阿童 復 阿童 ,銜刀浮渡 江 。不畏岸上獸,但畏水中龍。’ 祜 聞之曰:‘此必水軍有功,但當思應其名者耳。’會 益州 刺史 王濬 徵為大司農, 祜 知其可任, 濬 又小字 阿童 ,因表留 濬 監 益州 諸軍事,加龍驤将軍。” 唐 李商隱 《無題》詩:“ 益德 寃魂終報主, 阿童 高義鎮橫秋。” 宋 蘇轼 《八月十五看潮》詩之二:“萬人鼓噪懾 吳 儂,猶是浮 江 老 阿童 。”
“阿童”一詞的含義可以從曆史典故、文學使用和詞義演變三個維度進行解析:
1. 曆史典故中的特指 “阿童”是晉代名将王濬的小字(乳名)。據《晉書·羊祜傳》記載,吳地童謠曾唱道:“阿童複阿童,銜刀浮渡江”,預示水軍将領将建功立業。羊祜由此聯想到王濬的小名,推薦其擔任水軍統帥,最終成功滅吳。這一典故使“阿童”成為王濬的代稱,例如李商隱《無題》中“阿童高義鎮橫秋”即指王濬的軍事才能。
2. 文學意象的擴展 在詩詞中,“阿童”常被賦予更豐富的意象:
3. 詞義構成與演變 從構詞角度分析:“阿”為前綴,表示親昵(類似“阿寶”“阿姐”);“童”指孩童,組合後原指年幼男孩。隨着曆史事件和文學化用,詞義逐漸擴展出“水軍将領”“純真之人”等引申義。
注:以上解析綜合了古代文獻、詩詞用例及現代詞典釋義,完整典故可參考《晉書》相關記載。
阿童(ā tóng)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阝(邑)”和“童”。阝是山的象形字,表示場所,邑是原義是圍繞旗杆而建的圍場,後來泛指城邑。童表示兒童、孩子。
阿童的部首是“阝(邑)”,具體位置是在字的左邊。阝的部首筆畫數目為2畫。童的部首是“立”,具體位置是在字的上方。立的部首筆畫數目為5畫。整個字的總筆畫數為7畫。
阿童一詞來源于古代漢族民間傳說人物“阿童”,是一位偉大的醫藥神仙。據傳阿童曾經治愈過無數病患,他被人們尊稱為“阿童神仙”,後來人們将他的名字用來指代醫術高超之人。
阿童的繁體字為「阿童」,拆分部首和筆畫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書法中,阿童的字形有一些變化。具體來說,字形當中童的部分曾經使用“丁”代替,整體構造更加簡潔而緊湊。
1. 他的醫術高超,被譽為現代的阿童。
2. 阿童醫者心,善治療疑難雜症。
阿童詞語中沒有明确的組詞部分。但可以根據實際語境,組成諸如“阿童醫藥”、“阿童神醫”等詞語。
近義詞:醫術高超者、神醫、名醫
反義詞:無名小卒、門外漢、外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