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杌樗的意思、杌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杌樗的解釋

光秃的臭椿樹。喻不成材料,沒有出息。《西遊記》第三九回:“丹母空懷懞懂夢,嬰兒長恨杌樗身。必須井底求明主,還要天堂拜老君。”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杌樗”是一個由“杌”和“樗”組成的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兩字的單獨釋義綜合理解:

  1. 杌(wù)
    指無枝的樹,或形容局勢、心情不安(如“杌陧”)。《集韻》中解釋為“刊餘木”,即被砍伐後殘餘的樹幹。

  2. 樗(chū)
    通常指臭椿樹,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比喻無用之材。例如《莊子·逍遙遊》提到樗樹“大本臃腫而不中繩墨”,木質差,難成器具,故有“樗材”一詞,表示自謙才能平庸。

綜合詞義:
“杌樗”可理解為“無枝的臭椿樹”,結合兩字含義,引申為不成材、無價值的樹木,或比喻無用之人/事物。該詞屬于古漢語用法,現代語境中較少出現,多見于文獻或特定修辭表達。

網絡擴展解釋二

杌樗的意思

《杌樗》(wù chū)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形容物體或人坐在硬、冷的木頭上,感覺不舒適。它常用來形容坐具沒有墊子或表面沒有被加工的木制物品。

拆分部首和筆畫

《杌樗》的拆分部首是木(mù)和果(guǒ),部首意思是構成漢字的一部分,并有主要意義的偏旁。

根據部首的不同,我們可以得出: - 杌:由木偏旁和屋聲旁組成,共6畫。 - 樗:由木偏旁和助手偏旁組成,共15畫。

來源和繁體

《杌樗》在《爾雅》(一部中國古代字書)中首次出現。原字形為“悟”(wù)和“中”(zhōng)組成。後來,字義演變為形容坐着硬木、感到不舒適。

而在繁體中,字形為 “杌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字形經曆了演變和改變。雖然“杌樗”沒有明确的古代寫法,但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人們可能使用不同的字形書寫或發音。

例句

很多古代文學作品中使用了《杌樗》這個詞,以下是一個例句:

“吾輩揆之以杌樗坐坎坷,而進退疾若疾風!”(出自元曲《西華山》)

翻譯:我們思量着坐在硬木上,前進和後退迅速得像快速的風!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 - 杌子(wù zǐ):指沒有墊子,硬而冷的木制坐具。 - 樗木(chū mù):指樟樹的木材。

近義詞: - 硬椅(yìng yǐ):指沒有墊子或沒有經過處理的硬木制椅子。 - 木凳(mù dèng):指單純由木頭制成的凳子。

反義詞: - 軟椅(ruǎn yǐ):指有墊子或表面柔軟的椅子,坐着舒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