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書的意思、計書的詳細解釋
計書的解釋
古代州郡年終向朝廷彙報情況的簿書。《商君書·禁使》:“夫吏專制決事於千裡之外,十二月而計書以定事。” 唐 劉知幾 《史通·史官建置》:“ 漢 法,天下計書先上太史,副上丞相。” 宋 陳傅良 《馮司理墓志銘》:“君偕計書上名于禮部,兩家奉酒相勞苦。” 清 方履籛 《<河内縣志>叙傳》:“ 漢 時計書,既上太史,郡國地志,固亦在焉。”
詞語分解
- 計的解釋 計 (計) ì 核算:計時。計量(刵 )。計日程功。 測量或核算度數、時間、溫度等的儀器:晴雨計。濕度計。 主意,策略:計策。計謀。 謀劃,打算:計劃。計議。 姓。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 書的解釋 書 (書) ū 成本的著作:書籍。書刊。書稿。書香。書卷氣(指在說話、作文、寫字、畫畫等方面表現出來的讀書人的風格)。書生氣(指讀書人脫離實際的習氣)。 信:書信。書劄。書簡。書函。 文件:證書。說明
專業解析
“計書”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指向朝廷呈報的關于地方財政、戶口、賦稅等情況的統計文書或報告。其核心含義圍繞着“統計”與“上報”這兩個關鍵點。以下是其詳細釋義及權威來源:
-
基本釋義:
- 指地方官府向朝廷上報的財政、戶口、賦稅等統計文書。 這是“計書”最核心的含義。它相當于古代的一種年度(或定期)財政與人口統計報告,由地方行政長官(如郡守、縣令)負責編制并呈送中央朝廷,作為國家掌握地方情況、進行財政預算和征收賦稅的依據。其内容主要包括轄區内的戶口數量、土地狀況、賦稅征收數額、錢糧庫存等。這一釋義直接來源于古代典章制度。例如,《周禮·天官·小宰》中提到“歲終,則令群吏緻事”,鄭玄注解說:“緻事,謂上其計書。” 意指年終時,命令各級官吏呈報他們的政績文書,即“計書”。清代著名經學家孫诒讓在其《周禮正義》中也引用了鄭玄此注,并做了進一步的闡釋。
-
引申釋義(與“上計”制度緊密相關):
- 指代“上計”這一行為或制度本身。 “上計”是古代中國一項重要的行政管理與考核制度,指地方官員定期(通常是每年)将轄區内的戶口、墾田、錢谷、治安等情況編成文書(即“計書”或“計簿”),派遣專人(稱為“上計吏”)送到京城,向朝廷彙報并接受考核。因此,“計書”有時也用來指代整個“上計”的過程或制度。這一含義在曆史文獻中多有體現,如《漢書》等史書在記載地方官員政績考核時,常提及“上計”及相關的“計書”。
-
具體内容與演變:
- 漢代:“計書”内容較為基礎。 漢代是“上計”制度發展的重要時期,“計書”主要包含戶口、墾田、錢谷出入(財政收入與支出)、盜賊多少等基本行政數據。
- 唐代:“計書”發展為“計帳”。 唐代的財政統計制度更為精密,“計書”的形式演變為“計帳”,其内容更加詳細和規範化,是編制國家財政預算(“國計”)的基礎。
- 宋代:“計書”功能由“會計錄”等替代。 宋代財政管理制度進一步發展,出現了更系統的財政報告如“會計錄”,“計書”作為特定名稱的使用逐漸減少,但其作為地方向中央報告財政戶口的核心功能被其他形式的文書繼承。
“計書”是古代中國中央集權制度下,地方官府向朝廷呈報財政、戶口、賦稅等核心統計數據的官方文書,是維系國家財政運轉和地方管理的重要工具,與“上計”制度密不可分。其具體形式和内容隨朝代更疊有所演變。
網絡擴展解釋
“計書”是中國古代戰國時期出現的一種地方賦稅檔案,主要用于郡縣向中央彙報經濟情況并作為征稅依據。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本定義
計書是戰國時期郡縣根據人丁征收賦稅的檔案記錄,屬于封建國家直接管理地方財政的重要工具。它取代了西周時期“版圖”檔案的貢賦形式,成為中央集權下經濟控制的核心文件。
-
曆史背景與功能
- 郡縣制度的産物:隨着分封制向郡縣制轉變,中央需直接掌握地方經濟數據,計書由此産生,記錄人口、土地及賦稅詳情。
- 雙重作用:既是征稅依據,也是考核地方官吏政績的标準(如《商君書·禁使》提到“十二月而計書以定事”)。
- 存檔流程:漢代規定,地方需将計書副本分别提交太史和丞相,說明其兼具行政與曆史存檔價值。
-
與“版圖”的區别
西周“版圖”用于分封制下諸侯向周王進貢,而計書則是中央直接向農民征稅的憑證,體現了從分權到集權的制度演變。
-
文獻記載
除《商君書》外,唐代劉知幾《史通》提到“天下計書先上太史”,宋代陳傅良、清代方履籛的著作中也有相關記載。
計書是中國古代經濟制度轉型的關鍵檔案,反映了封建國家強化中央集權的治理方式。
别人正在浏覽...
埃涅阿斯紀鳌憤龍愁百堵皆作陂鄣迸湧癟瘦丑點大刀東風馬耳東髽遁形術二化螟反始俯卧撐宮苑規整活像胡志明市醬園尖牙交接儌外嘉緻決臆巨慝客星槎老婆率義面無人色秘策撓沮鳥集偶倡盤田辟邪鐘牽勉峭漢凄切曲愛诎伸忍垢偷生認業狨座三千界蛇鼠橫行疏險四君子死友探摸天臘提督瓦鼎彎弧頑山吳蔡體物候五禽武志險阻艱難邪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