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計書的意思、計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計書的解釋

古代州郡年終向朝廷彙報情況的簿書。《商君書·禁使》:“夫吏專制決事於千裡之外,十二月而計書以定事。” 唐 劉知幾 《史通·史官建置》:“ 漢 法,天下計書先上太史,副上丞相。” 宋 陳傅良 《馮司理墓志銘》:“君偕計書上名于禮部,兩家奉酒相勞苦。” 清 方履籛 《<河内縣志>叙傳》:“ 漢 時計書,既上太史,郡國地志,固亦在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計書”是中國古代戰國時期出現的一種地方賦稅檔案,主要用于郡縣向中央彙報經濟情況并作為征稅依據。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計書是戰國時期郡縣根據人丁征收賦稅的檔案記錄,屬于封建國家直接管理地方財政的重要工具。它取代了西周時期“版圖”檔案的貢賦形式,成為中央集權下經濟控制的核心文件。

  2. 曆史背景與功能

    • 郡縣制度的産物:隨着分封制向郡縣制轉變,中央需直接掌握地方經濟數據,計書由此産生,記錄人口、土地及賦稅詳情。
    • 雙重作用:既是征稅依據,也是考核地方官吏政績的标準(如《商君書·禁使》提到“十二月而計書以定事”)。
    • 存檔流程:漢代規定,地方需将計書副本分别提交太史和丞相,說明其兼具行政與曆史存檔價值。
  3. 與“版圖”的區别
    西周“版圖”用于分封制下諸侯向周王進貢,而計書則是中央直接向農民征稅的憑證,體現了從分權到集權的制度演變。

  4. 文獻記載
    除《商君書》外,唐代劉知幾《史通》提到“天下計書先上太史”,宋代陳傅良、清代方履籛的著作中也有相關記載。

計書是中國古代經濟制度轉型的關鍵檔案,反映了封建國家強化中央集權的治理方式。

網絡擴展解釋二

《計書》的意思

《計書》是一個具有多重意義的詞語。它可以指代一本數據和計算方法的記錄手冊,也可以是指指導人們進行計劃和決策的文書,另外,它還可以指代一種傳統的漢字書法體式。

拆分部首和筆畫

《計書》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言”(yán),右邊的部首是“聿”(yù)。根據漢字的書寫規矩,可以将它的筆畫劃分為6畫。

來源和繁體

《計書》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于《戰國策·齊策四》:“夫備天人之所難以鑒者,莫若計書之事。”由于繁簡體字的演變和區别,繁體字《計書》也被廣泛使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規範和現代有所不同。《計書》曾以古代漢字形式寫作“計書”,書寫時采用的是篆書字體,其筆畫更為繁複且有很多古樸的裝飾性線條。

例句

1. 他在翻閱《計書》時找到了一個高效的算法。

2. 這份詳細的《計書》将幫助你更好地掌握數據分析技巧。

組詞

1. 計算 (jì suàn): 指進行數學運算和數據處理的過程。

2. 書本 (shū běn): 指印刷的文件或信息記錄的集合,可以是紙質或電子形式。

近義詞

記錄、文書、手冊

反義詞

忘記、遺失、無計可施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