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屈曲和伸直。泛指舉止、舉動。《禮記·樂記》:“故聽其雅頌之聲,志意得廣焉。執其幹戚,習其俯仰詘伸,容貌得莊焉。”《淮南子·兵略訓》:“古得道者,靜而法天地,動而順日月,喜怒而合四時,叫呼而比雷霆,音氣不戾八風,詘伸不獲五度。”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八:“近緣久病,艱於動作,詘伸俯仰,皆不自由。”
(2).指隨時代與情勢的變化而或進或退,或動或止。《淮南子·人間訓》:“故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詘伸、赢縮、卷舒,與物推移。”《漢書·匈奴傳贊》:“自 漢 興以至于今,曠世歷年,多於 春秋 ,其與 匈奴 ,有脩文而和親之矣,有用武而克伐之矣,有卑下而承事之矣,有威服而臣畜之矣,詘伸異變,強弱相反,是故其詳可得而言也。” 宋 葉適 《朝奉郎緻仕俞公墓志銘》:“公意承其考,變通詘伸以待天命,卒大報之。”
诎伸(qū shēn)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由“诎”(通“屈”)和“伸”兩個反義語素構成,核心含義指事物的屈曲與伸展,常引申為進退、起伏、順應時勢的變化。以下從詞典釋義與典籍應用角度分述:
屈曲與伸展(本義)
“诎”意為彎曲、收縮,“伸”意為舒展、伸直。二字組合描述物體或肢體收放的動作狀态,如:
“人體關節需依勢诎伸,方能靈活無礙。”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1卷,商務印書館)
引申為進退、適應(抽象義)
比喻人在處世中根據環境調整策略,如《荀子·議兵》載:
“诎伸異變,應時制宜。”
意為根據形勢變化靈活采取進退之道。
(來源:《荀子集解》,中華書局)
道家“與時诎伸”的智慧
《淮南子·氾論訓》強調順應自然規律:
“聖人因時诎伸,外化而内不化。”
指外表行為隨環境變化,内心堅守不變。
(來源:《淮南子校釋》,北京大學出版社)
兵家策略中的動态平衡
古代兵書将“诎伸”視為戰術核心,如《孫膑兵法》提出:
“敵強則诎,敵弱則伸,因勢而動。”
體現以退為進、以守為攻的辯證思想。
(來源:《中國兵書集成》,解放軍出版社)
雖為古語,“诎伸”概念仍見于學術領域: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權威出版物。如需電子資源,可訪問“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檢索相關典籍。)
“诎伸”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綜合解析:
“诎伸”讀作qū shēn,字面指屈曲與伸直的動作,常引申為人的肢體動作或行為舉止,例如《禮記·樂記》中描述舞蹈動作時提到“習其俯仰诎伸,容貌得莊焉”。
在抽象層面,該詞可表示根據環境變化調整進退策略,即“隨機應變”。如《淮南子·兵略訓》強調:“诎伸不獲五度”,體現順應時勢的智慧。
“诎伸”既可指具體動作(屈伸),也可喻指行為規範或處世之道,需結合語境理解。其用法多見于先秦至宋代的文獻中。
褊薄變晝草兵噪長眠逞酒抽厘存愛殆其丹脂垛充高廉割哀割鮮狗走慣渎詭言浮說憨澀合肥衡石量書阖辟昏忳江梅引借宮解蘭井水不犯河水寖密課誦空際空口說白話礧礧煉骨利矢鸾尾鳴響南路徐跑狗場辟禁千噸繦杖請實欺軟怕硬氣焰群島羣機桑落瓦解沈退申重失望訟矢搜采讨乞通幽動微頽沒荼錦帷箔魏石經辒辂無頭面見世面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