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埃涅阿斯紀的意思、埃涅阿斯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埃涅阿斯紀的解釋

一譯“伊尼特”。史詩。古羅馬維吉爾作于公元前30年至前19年。共十二卷,約一萬二千行。描寫特洛伊被希臘軍攻陷後,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在天神護衛下攜家出逃,輾轉到了意大利,娶當地公主為妻,建立了羅馬城,開始朱裡安族的統治。

專業解析

《埃涅阿斯紀》(Aeneid)是古羅馬詩人維吉爾(Publius Vergilius Maro)創作的史詩巨著,從漢語詞典及文學術語角度可作如下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埃涅阿斯(Aeneas)

    特洛伊英雄,希臘神話中愛與美之神阿佛洛狄忒(羅馬稱維納斯)之子,特洛伊城破後率衆逃亡,最終成為羅馬民族的奠基者。其名字象征“流亡與複興”,體現羅馬人追溯神聖起源的核心意象。

  2. 紀(紀事/史詩)

    漢語中“紀”指系統記載曆史事件或人物事迹的文體(如《史記·本紀》)。《埃涅阿斯紀》即指以埃涅阿斯為主線的長篇叙事史詩,兼具曆史性與文學性。


二、作品核心内涵

  1. 主題定位

    維吉爾受奧古斯都大帝委托創作,旨在為羅馬帝國構建神話譜系。全詩共12卷,融合荷馬《伊利亞特》《奧德賽》結構,前半部(1-6卷)描寫埃涅阿斯海上漂泊(類比奧德修斯),後半部(7-12卷)講述其在意大利的戰争(類比阿喀琉斯),最終建立拉丁姆王國。

  2. 文學象征

    • 天命觀:主角多次受神谕“你的使命是締造羅馬”(《埃涅阿斯紀》卷6),強調羅馬統治的神聖性。
    • 犧牲精神:埃涅阿斯放棄個人情感(如與迦太基女王狄多的戀情)以完成使命,體現羅馬價值觀中的責任意識。

三、權威文獻佐證

  1. 文學史定位

    被公認為“歐洲第一部文人史詩”(區别于口頭傳播的荷馬史詩),開創了以民族命運為内核的史詩傳統,直接影響但丁《神曲》與彌爾頓《失樂園》。(參考:《世界文學史·古代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漢語詞典釋義

    《西方文學術語詞典》定義:“《埃涅阿斯紀》以拉丁語六音步詩體寫成,通過英雄曆險與建國神話,将奧古斯都時代喻為‘特洛伊-羅馬’文明的巅峰。”(參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西方文學術語詞典》)

  3. 曆史價值

    古羅馬史學家李維指出:“維吉爾的史詩将散落的意大利部落傳說整合為連貫的羅馬起源叙事,強化了帝國認同。”(《建城以來史·序言》)(參考:李維《羅馬史》中譯本序言)


四、文化影響

該作品在漢語學界常與《荷馬史詩》并稱“西方古典史詩雙璧”,其“命運與犧牲”主題成為後世文學原型(如“建國史詩”“流亡叙事”)。現存最早抄本為4世紀《維吉爾手稿》(現存梵蒂岡圖書館),中文全譯本由楊周翰于1984年首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埃涅阿斯紀》(拉丁語:Aeneis)是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創作的史詩,創作于公元前30年至前19年,共12卷,約1.2萬行。以下是關于該作品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概況

二、内容與結構

史詩分為兩部分:

  1. 前半部分(模仿《奧德修紀》)
    叙述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在特洛伊城被希臘聯軍攻陷後,攜家逃亡,曆經海上漂泊七年,最終流落到北非迦太基,并與女王狄多産生情感糾葛。
  2. 後半部分(模仿《伊利昂紀》)
    描寫埃涅阿斯抵達意大利後,與當地部落首領圖爾努斯的戰争,最終通過決鬥殺死對手,建立羅馬城邦的前身,為朱裡安族(尤利烏斯家族)統治奠定基礎。

三、主題與意義

四、文學地位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情節或研究文獻,可參考、5、6中提到的譯本及學術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班斓避吏不足為憑唱檄逞弄饬令窗台辍策弟道餓死事大法苑斧锧改操易節幹樞告止梗梗宮線龜龍鱗鳳鼓睛暴眼訇殷厚言戶冊瓠落翦傷禁駐君陳開秤匡襄琅函靈茅臨觞溜軒銘戴民數裒率清素軀軆善男子梢頭神差鬼遣聖林死而無悔私拷隨物應機訴人趟将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題名道姓同位銅鴨豚蹄托財唾液汪漾宛郢委弊穩步前進烏藍校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