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屈從退縮。《舊唐書·孝友傳·崔沔》:“ 沔 為人舒緩,訥於造次,當官正色,未嘗撓沮。”
(2).阻撓;阻止。《明史·周弘祖傳》:“事涉内庭,輒見撓沮。”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任秀》:“ 張 中夜醒,覺 秀 不在舟;聞骰聲,心知之,因詣鄰舟,欲撓沮之。”
以下是關于“撓沮”的詳細解釋:
屈從退縮
指因外界壓力而放棄原則或目标,表現為妥協退讓。
經典用例:《舊唐書·崔沔傳》記載“沔為人舒緩,讷于造次,當官正色,未嘗撓沮”,描述其堅持正直、不因外界幹擾而退縮的品質。
阻撓;阻止
表示通過幹擾、破壞使事物無法順利進行。
文獻例證:《明史·周弘祖傳》提到“事涉内庭,辄見撓沮”,指涉及宮廷事務時屢遭阻撓。
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文獻,描述對計劃、行為的幹擾或人物在壓力下的态度變化。需注意語境,避免與現代常用詞混淆。
以上解析綜合了權威詞典釋義及古籍用例,如需更多例句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撓沮是一個漢字詞組,由“撓”和“沮”兩個字組成。
撓字的部首是扌(手),總共有9畫;沮字的部首是水,總共有7畫。
撓沮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用于描述人的不快、煩躁和憂愁的心情。
撓沮的繁體寫法為撓沮。
根據古代漢字的變體和演變,撓字的古時寫法為正樓冖召,沮字的古時寫法為水句。
1. 他遇到了一連串的挫折和困難,心情非常撓沮。
2. 這個消息讓他感到十分撓沮,無法集中精力工作。
撓癢、撓頭、撓破、撓抓等。
心煩意亂、不安、焦慮、苦惱。
舒暢、快樂、愉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