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计书的意思、计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计书的解释

古代州郡年终向朝廷汇报情况的簿书。《商君书·禁使》:“夫吏专制决事於千里之外,十二月而计书以定事。” 唐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 汉 法,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副上丞相。” 宋 陈傅良 《冯司理墓志铭》:“君偕计书上名于礼部,两家奉酒相劳苦。” 清 方履籛 《<河内县志>叙传》:“ 汉 时计书,既上太史,郡国地志,固亦在焉。”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计书”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地方赋税档案,主要用于郡县向中央汇报经济情况并作为征税依据。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计书是战国时期郡县根据人丁征收赋税的档案记录,属于封建国家直接管理地方财政的重要工具。它取代了西周时期“版图”档案的贡赋形式,成为中央集权下经济控制的核心文件。

  2. 历史背景与功能

    • 郡县制度的产物:随着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变,中央需直接掌握地方经济数据,计书由此产生,记录人口、土地及赋税详情。
    • 双重作用:既是征税依据,也是考核地方官吏政绩的标准(如《商君书·禁使》提到“十二月而计书以定事”)。
    • 存档流程:汉代规定,地方需将计书副本分别提交太史和丞相,说明其兼具行政与历史存档价值。
  3. 与“版图”的区别
    西周“版图”用于分封制下诸侯向周王进贡,而计书则是中央直接向农民征税的凭证,体现了从分权到集权的制度演变。

  4. 文献记载
    除《商君书》外,唐代刘知几《史通》提到“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宋代陈傅良、清代方履籛的著作中也有相关记载。

计书是中国古代经济制度转型的关键档案,反映了封建国家强化中央集权的治理方式。

网络扩展解释二

《计书》的意思

《计书》是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词语。它可以指代一本数据和计算方法的记录手册,也可以是指指导人们进行计划和决策的文书,另外,它还可以指代一种传统的汉字书法体式。

拆分部首和笔画

《计书》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的部首是“言”(yán),右边的部首是“聿”(yù)。根据汉字的书写规矩,可以将它的笔画划分为6画。

来源和繁体

《计书》一词来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于《战国策·齐策四》:“夫备天人之所难以鉴者,莫若计书之事。”由于繁简体字的演变和区别,繁体字《計書》也被广泛使用。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规范和现代有所不同。《计书》曾以古代汉字形式写作“計書”,书写时采用的是篆书字体,其笔画更为繁复且有很多古朴的装饰性线条。

例句

1. 他在翻阅《计书》时找到了一个高效的算法。

2. 这份详细的《计书》将帮助你更好地掌握数据分析技巧。

组词

1. 计算 (jì suàn): 指进行数学运算和数据处理的过程。

2. 书本 (shū běn): 指印刷的文件或信息记录的集合,可以是纸质或电子形式。

近义词

记录、文书、手册

反义词

忘记、遗失、无计可施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