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书的意思、计书的详细解释
计书的解释
古代州郡年终向朝廷汇报情况的簿书。《商君书·禁使》:“夫吏专制决事於千里之外,十二月而计书以定事。” 唐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 汉 法,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副上丞相。” 宋 陈傅良 《冯司理墓志铭》:“君偕计书上名于礼部,两家奉酒相劳苦。” 清 方履籛 《<河内县志>叙传》:“ 汉 时计书,既上太史,郡国地志,固亦在焉。”
词语分解
- 计的解释 计 (計) ì 核算:计时。计量(刵 )。计日程功。 测量或核算度数、时间、温度等的仪器:晴雨计。湿度计。 主意,策略:计策。计谋。 谋划,打算:计划。计议。 姓。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 书的解释 书 (書) ū 成本的著作:书籍。书刊。书稿。书香。书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书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 信:书信。书札。书简。书函。 文件:证书。说明
专业解析
“计书”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古代汉语词汇,主要指向朝廷呈报的关于地方财政、户口、赋税等情况的统计文书或报告。其核心含义围绕着“统计”与“上报”这两个关键点。以下是其详细释义及权威来源:
-
基本释义:
- 指地方官府向朝廷上报的财政、户口、赋税等统计文书。 这是“计书”最核心的含义。它相当于古代的一种年度(或定期)财政与人口统计报告,由地方行政长官(如郡守、县令)负责编制并呈送中央朝廷,作为国家掌握地方情况、进行财政预算和征收赋税的依据。其内容主要包括辖区内的户口数量、土地状况、赋税征收数额、钱粮库存等。这一释义直接来源于古代典章制度。例如,《周礼·天官·小宰》中提到“岁终,则令群吏致事”,郑玄注解说:“致事,谓上其计书。” 意指年终时,命令各级官吏呈报他们的政绩文书,即“计书”。清代著名经学家孙诒让在其《周礼正义》中也引用了郑玄此注,并做了进一步的阐释。
-
引申释义(与“上计”制度紧密相关):
- 指代“上计”这一行为或制度本身。 “上计”是古代中国一项重要的行政管理与考核制度,指地方官员定期(通常是每年)将辖区内的户口、垦田、钱谷、治安等情况编成文书(即“计书”或“计簿”),派遣专人(称为“上计吏”)送到京城,向朝廷汇报并接受考核。因此,“计书”有时也用来指代整个“上计”的过程或制度。这一含义在历史文献中多有体现,如《汉书》等史书在记载地方官员政绩考核时,常提及“上计”及相关的“计书”。
-
具体内容与演变:
- 汉代:“计书”内容较为基础。 汉代是“上计”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计书”主要包含户口、垦田、钱谷出入(财政收入与支出)、盗贼多少等基本行政数据。
- 唐代:“计书”发展为“计帐”。 唐代的财政统计制度更为精密,“计书”的形式演变为“计帐”,其内容更加详细和规范化,是编制国家财政预算(“国计”)的基础。
- 宋代:“计书”功能由“会计录”等替代。 宋代财政管理制度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更系统的财政报告如“会计录”,“计书”作为特定名称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其作为地方向中央报告财政户口的核心功能被其他形式的文书继承。
“计书”是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官府向朝廷呈报财政、户口、赋税等核心统计数据的官方文书,是维系国家财政运转和地方管理的重要工具,与“上计”制度密不可分。其具体形式和内容随朝代更迭有所演变。
网络扩展解释
“计书”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地方赋税档案,主要用于郡县向中央汇报经济情况并作为征税依据。以下是详细解释:
-
基本定义
计书是战国时期郡县根据人丁征收赋税的档案记录,属于封建国家直接管理地方财政的重要工具。它取代了西周时期“版图”档案的贡赋形式,成为中央集权下经济控制的核心文件。
-
历史背景与功能
- 郡县制度的产物:随着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变,中央需直接掌握地方经济数据,计书由此产生,记录人口、土地及赋税详情。
- 双重作用:既是征税依据,也是考核地方官吏政绩的标准(如《商君书·禁使》提到“十二月而计书以定事”)。
- 存档流程:汉代规定,地方需将计书副本分别提交太史和丞相,说明其兼具行政与历史存档价值。
-
与“版图”的区别
西周“版图”用于分封制下诸侯向周王进贡,而计书则是中央直接向农民征税的凭证,体现了从分权到集权的制度演变。
-
文献记载
除《商君书》外,唐代刘知几《史通》提到“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宋代陈傅良、清代方履籛的著作中也有相关记载。
计书是中国古代经济制度转型的关键档案,反映了封建国家强化中央集权的治理方式。
别人正在浏览...
宝用鬓麋参贯池台创稾出生地主义出头之日佌佌鼎钟厎豫断梗墩堠福德田福田院共同交际语光圈黄线繖幻像江汰简实角牙鸡蛋里挑骨头金鼇吉神记思疾走先得决灭抗飏侃侃訚訚狂华窟窍了达列爵临财不苟马神明两慕向农径抛毬乐篇翰抢攻琼浆玉液穷咽鹊起觑看若耶溪山茹韶运沈郎钱审喻时酒兽灾属付瞬睒送日期宿猪陶性铜绣頽沓万舞